大学语文《中庸》与《大学》PPT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语文《中庸》与《大学》PPT课件

《中庸》选读 《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宋代朱熹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把他们合称为“ 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中庸简介 《礼记 》简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这部九万 字多字的著作内容广博,涉及到 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 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 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译:这个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文本解读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译:所以君子在别人所看不见的地方,也要谨慎敬戒的,在不被听到的时候,也要恐惧害怕的。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最隐暗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发现的处所,最微细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此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谨慎啊。 博学之,审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别,切实地力行。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 译:不学则已,既然要学,不学到通达晓畅绝不终止;不去求教则已,既然求教,不到彻底明白绝不终止;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译:不去思考则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绝不终止;不去辨别则已,既然辨别了,不到分辨明白绝不终止;不去做则已,既然做了,不确实做到圆满绝不终止。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译:别人用一分的力能学会的,(我还不会)就用一百分的力去学;别人用十分的力能学会,(我不行)就用一千分的力去学。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強。 译:如果真能照这样子去做,虽然愚笨,也会变得聪明,即使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学习,不断地学习,可以改变任何习性,甚至改变任何人! (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依照现在我们的观点说来, “过与不及 ”乃指一定事物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当其发展到一定状态时,应从量的关系上找出与确定其一定的质,这就是“中”或“中庸”或“时中”。(《毛泽东书信集》) 经典评述 中庸思想的主要涵义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现一定的目的来说,有一个一定的标准,达到这个标准可以实现这个目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的。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叫做不及,超过了这个标准叫做过。如果超过了这个标准,就不可能实现原来的目的,而会转变到原来目的的反面。所谓“中庸之为德”就是经常遵守一定的标准,既不过,亦不是不及,这是中庸的品德。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思考与讨论 1、你所认为的“中庸”是什么? 2、“慎独”是一种经由自我道德修养后达到的境界,网络时代应如何培养自我道德修养? 大学选读 《大学》简介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 朱熹将《大学》、 《中庸》、《论语》、 《孟子》合编注释,称 为《四书》,从此《大 学》成为儒家经典。 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 朱熹把《大学》重 新编排整理,分为“经” 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 “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作者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 1、“博 学” ; 2、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习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习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