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登海和他超级玉米
李登海和他超级玉米
李登海,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研究员,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他曾培育出100多个优良玉米杂交种,实现了玉米单产从100多公斤到1400多公斤的突破,多次刷新夏玉米高产纪录。然而今年的两院增选院士结果公布,李登海落选了,从而引发了公众对这位农民科学家的关注。
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保持者
1979年秋,在山东省莱州市后邓村的一片农田里,一个轰动全国的纪录诞生了。
一种名为“掖单2号”的玉米,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 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而它的创造者是一个年仅31岁、只有初中学历的李登海。此举,让李登海一跃占据了中国玉米研究的巅峰。
李登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在“文革”以前,初中毕业后,他就赶上了那十年。现在,他的履历表上填写的“大专”学历,是函授得来的。
然而,他却开创了我??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他的科研成果不是为了用于在国内或国外知名期刊发表的巨著宏论,而是大批直接用到生产实践上的良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李登海育成的“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我国跨世纪的主推品种。登海9号玉米新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掖单13号”还增产11.4%。
经国家审定,登海9号系列适宜在东北、黄淮海、西北及南方玉米区种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登海9号累计生产销售5624.08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874.69万亩,累计增产粮食11.40亿公斤,累计新增社会效益11.4亿元。登海9号具有较高的淀粉含量,也受到了乙醇汽油生产企业的青睐。
在北方,玉米育种一年只能一次。为加快实验速度,李登海连续30年冬天到海南搞加代育种一年育种三次,相当于将自己的科研生命延长了3倍。
为此,来自奉行孝道的孔孟之乡的李登海有近30年没能在莱州家中与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过春节。而他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并保持至今。
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使我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5个人;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
他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1项,先后获得亚洲农业研究发展基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特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和称号。同时,他还是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只有登海才具国际竞争力”
镜头再次拉回到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那个动荡的岁月。
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的李登海因为表现好,被选进村农科队当上了农民技术员。随后,在1974年,李登海被村党支部推荐到莱阳农学院(现在的青岛农业大学)进修。
那时是“批林批孔”正如火如荼的年代,李登海不顾别人批他走“白专道路”,埋头扎进了知识的海洋,利用一切时间拼命学习育种和栽培理论,为日后留下了深厚的知识积累。
一晃,动荡的年代结束了,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1984年,正当原农科队的同伴们在自己责任田里谋划“发家致富”的时候,李登海却带着几个光棍汉和毛头小伙子,在自家的厢房里办起了“掖县后邓农业实验站”。那时,几乎没有任何来自政府、社会的鼓励与支持,有的只是白眼和嘲笑。
尽管“实验站”十分简陋,甚至有些寒酸。只有几间老屋,数条麻袋与箩筐,还有就是锨、镢、犁、耙等这些最原始的农具。而这里却最最珍贵,因为这里有李登海视若珍宝的数千份玉米育种材料。
就是这个自筹资金、自负盈亏的实验站,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民营农业科技企业的雏形,后来更成为农业部“育繁推销一体化试点单位”。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种子行业不断放开,各级育种科研单位和各类种子公司纷纷改制走向市场,国外种子公司也大举杀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1997年,李登海斥资2400万元,买断了全国颇有影响的当地种子公司,组建了莱州市登海种业有限公司。第二年,他增资扩建成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加速企业发展的第一步。
然而,仅仅几年之后的2000年,李登海又毅然决定,将莱州市登海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整体变更设立为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义无反顾地杀入资本市场。
从“只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科技个体户”,到发展壮大成为正式上市的全国种业五十强的现代化种业公司,李登海用了不足20年时间。
现在,他还在将他的“经典作品”精心打磨,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