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唐代登高诗审美特征.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代登高诗审美特征

唐代登高诗审美特征   摘要:唐代登高诗以感叹人生、忧时伤事为主要内容,感慨、感喟、感怀、感伤为情感基调。唐代文人普遍具有社会关怀、民生关怀,他们的诗作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悲怆美、意境美、音律美,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及审美价值。   关键词:悲怆美 意境美 音律美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座丰碑,而登高诗(特指登楼、登台、登山诗作)是唐诗的重要内容,其表现为佳作多、质量高、影响大,同时还涌现出杜甫这样登高诗的大家。唐代诗人通过“登高而赋”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这些诗作是唐代文人敞开的心灵之窗,生动地记录了他们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复杂的心路历程,是诗人们“时不我待的生命紧迫感、舍我其谁的生命价值感以及忧国伤时的社会忧患感在个人政治命运蹭蹬之时的具体呈现”。这些登高诗不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出古典诗歌的悲怆美、意境美、音律美。本文以王之涣、陈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的登高名诗为例,分析其作品中的审美内涵,从而了解那个时代诗人的精神风貌。   悲怆美   唐代诗人的登高诗大多表现登高望远、追古览胜、感怀时事、壮志难申的情感,他们笔下的景物缺少了登高赏景轻松和悠闲的快感,多了些感时伤事沉重沉痛的情怀。在登高四望、放眼天地中,顿觉宇宙之寥廓、个体之渺小、人生之短促、功业之未成,故此感慨、感喟、感怀、感伤构成了登高诗特有的情感基调。   登高望远抒怀抱。由于唐代社会文化的昌盛,诗人辞亲远游,寻访名胜成为一种时尚。借山水名胜抒写理想怀抱、探索人生生命,构成了登高诗的重要内涵。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诗描写出了雄浑、苍茫、壮阔的景象,彰显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积极进取不懈努力的时代精神。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呈现的是纵古越今、贯通宇宙,时间之永恒、生命之短暂,超越茫茫宇宙的人类生命共感。这首诗既有积极用世的豪情壮志,又有怀才不遇的感伤,更有超越个体的生命激情。   孟浩然的《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将对友人的思念与秋日登高的兴致交汇在一起,把登高望远的心旷神怡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结合在一起,语浅而情深。   李白的《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诗人登上太白峰而神思远游,表达了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既出世又入世的矛盾心理,言有尽而意无穷。   忧国伤时传悲情。唐代诗人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普遍具有社会关怀、民生关怀,因而其登高诗的主旋律主要表现感怀时事、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从他们的诗作中,总能感受到局势的变化,听到时代的强音。杜甫之前的登高诗作主要囿于抒写个人隐忧和愁绪,思想内容单薄,社会影响较小。而杜甫的登高诗则把个人身世遭遇和忧国忧民之志紧密结合在一起,走出了抒写个人情怀的局限,拓展了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深化了作品的社会意义,丰富了登高诗的文化内涵。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将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在对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峥嵘的青山与澄澈无边的天际描摹之中,发思古之幽情,叹伤今之愁苦,忧国伤时的主旨不言而喻。   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诗被胡应麟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诗人由登高所见到登高所感,悲景着笔,悲情落句,这“悲”字是诗人感怀时事的自然流露,是忧国忧民之情的充分体现。   《登岳阳楼》是杜甫的又一力作,是杜甫五十七岁,以年老多病之身,登上岳阳名楼,放眼八百里洞庭,有感而发的。“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凭栏四顾,百感交集,不禁涕泗长流。“凭轩涕泗流”,既为自身悲,更为天下悲,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唐王朝,边患四起,国土分裂,民不聊生,诗人由感叹身世转为忧虑时局,使我们看到了始终把自己与国家命运连在一起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诗人看到苍山依旧,江水自流,逝者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