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急吼吼”说不上海人.doc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急吼吼”说不上海人

对“急吼吼”说不上海人       急吼吼,沪语,意思接近于北方话“猴急”。猴急专门形容那些头脑发热失去理智的急躁表现,有点调侃的意味。但急吼吼在海纳百川的上海,却是个彻头彻尾的贬义词,是一种比较低等的“吃相”,一种缺乏底气的表现,因而不被宽容,因为它与上海的城市文化格格不入      急吼吼,不是好腔调   文/何菲      所谓腔调,在如今沪语里的解释并不是字典里所说的说话的声音、语气等等,而延伸为着装、吃用、待人接物、使钱的风格,更进一步说就是指这个人的派头、风度和“立升”。两个衣着相似的人,都说着普通话,其中有一个是上海人,你只要与他们(她)稍加接触,就能从行为谈吐上辨别出哪个是上海人――总之不会是急吼吼的那个。因为上海人都是蛮要腔调的。在上海,急吼吼绝对不是好腔调,是要被人嗤之以鼻的,尤其是急吼吼了而不得,那更是要被人嘲笑了去的。倒不如面上自始至终笃悠悠,即使心里很盘算却落了一场空,也不会有人嘲笑你,因为没人知道你是否真在乎。即使知道你有点在乎,也会因为腔调好而赢得敬重、不被看轻。   上海人是很奇怪的,他们很害羞,崇尚高雅,向往欧洲,但是真正高级的东西从他们的嘴里表述出来,一定是有一点不屑的。用上海话是说不得“我爱你”的,恋爱谈得热火朝天,也只能说“我欢喜侬”,保持一点矜持。即使是比较市井的上海中年妇女,你去赞美她的衣裳好看,她也会忙不迭地说:“买的老合算格”。衣服倒并非真的便宜,而是一种这个城市约定俗成的自谦和收敛,当然这是有前面的赞美为铺垫的,看不到一丝丝的粗鲁和急吼吼。   前不久,我和我的老师说,你每天打太极拳,众拳友肯定不是你的对手。老师微笑,我打的时间长了嘛。这句话回答得巧妙。他并不否认我上述所言拳友都不是他的对手,但他的修养使他谦和儒雅却又滴水不漏。老师这句话让初出茅庐的我暗自感慨起“火候”这个问题。他并不出世,而是把入世入出了禅意,于是给人感觉非常适宜,而实际上自己也颇受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急吼吼,也不遗世独立,非常有视野,这就是上海的某种厚重无形的生活文化。   那日在开会,老板逐个批评,某部门主任被领导婉转批评后十分不服,脖子上的筋暴出来为自己辩解、面红耳赤,其他主任们冷眼旁观,老板轻悠悠调侃一句“侬腔调有伐?”就把对方给弄瘪了下去,原来对方平时是最讲究外在腔调的,打牌搓麻将也一贯颇有涵养。但这次他不小心流露出的急吼吼腔调,令他羞愧不已、耿耿于怀。   在上海,门槛精还问题不大,但切忌急吼吼。拥有一副急吼吼“吃相”的人,在上海裹足难行。其实不急吼吼的人,绝非没有算计,而是有一种比急吼吼更高层次的历练和认识,知道笃悠悠是比急吼吼更实惠堂皇的生活艺术。事缓则圆,即使算计也是漂漂亮亮。精致殷实的底子要体现得亮堂堂、明晃晃、响当当,而不是急吼吼,这就是蛮被上海人看得起的腔调。      知所止,出为止   文/吴剑      印象中,我记得上海人是有急吼吼的代表的。这话还得追溯到好些年前,那人急吼吼地面对全国人民定下了一些目标,最要命的是还自己立下军令状说达不到目标就“下课”。结果,真的就此炒了鱿鱼。不过现在据说老实多了,躲在郊区那片当上了孩子王,虽然还是仍不住喊出了“打造中国的曼联,培养中国的球星”等豪言壮语,但毕竟,给自己的期限还是挺充裕的,老人家也不再立下什么军令状了……   不过,当年的他应该算是上海人的一个异类――有着北方人的豪迈,却缺了上海人的精明。但骨子里的上海人的血液还是让他在年过甲子时回归到了上海人应有的作风上:不再那么急吼吼。   不再急吼吼,更确切点说,我觉得应该形容为:“留余”。这才是精明的上海人对急吼吼说不的最重要理由。“留有余,不尽之巧已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福已还子孙……”凡是慢慢来,三思而后行,实在有利而无害。      朋友给我举过一例,基本从中可看出上海人的沉稳、世故、老道。他们单位某处处长一职面向单位内部招聘,结果几个可能的人选各有动作,来自北方的小李第一时间交上了应聘书和洋洋万字的计划书;“海归”刘小姐则是第一时间公开表示了应聘意向;而两个上海男人呢,很简单,均借故到总经理处探明了虚实――主要是打探领导班子的倾向意见,以此推测自己如果竞聘后成功的可能性,并主动靠拢群众,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最终,这两位一个正式参加了竞聘,而另一个决定放弃。事实证明,放弃的那个选择正确,因为虽然群众基础不错,但领导班子的确没把他放入这次的考虑范围中,他只是“梯队成员”。朋友对此分析,试想,如果他贸然而去,除了背地里被人拿来当谈资,也未必会在领导们面前留下什么好印象,“现在一些领导都夸他有学习之心,曾表示还需要锻炼几年,不急于求成的样子反而得到了领导进一步的肯定呢。”   “知所止,出为止。”朋友以此概括他对上海人的看法,我则补充一句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