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ppt

【医学PPT课件】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ppt

  1. 1、本文档共7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PPT课件】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

药 理 学 内蒙古医学院药学院 第19章 抗心律失常药(Antiarrhythmic Drugs) 本节内容 1、心律失常的概念 2、正常心肌电生理 3、心律失常的形成 4、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5、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复习 对心脏解剖结构进行复习。 对体循环和肺循环进行复习。 概述 心律失常(arrhythmia):是指心跳频率或节律的异常。 心律(heart rhythm):即节律,心率(heart rate):即频率。 许多情况下均可能发生心律失常,如应用强心苷治疗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接近25%,麻醉病人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发生率分别为50%和80%以上。 概述 心率过快、过慢或心跳节律不同步都会减少心输出量,因此对某些心律失常,需要采用药物治疗。 对可能引起心室纤颤的病人,抗心律失常药能挽救其生命,但抗心律失常药对某些病人可能引起致死性的心律失常。 因此是否采用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对不同病人需要认真斟酌利弊。 建议没有症状和症状轻微的心律失常应避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概述 心律失常的分类 缓慢型: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 用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治疗。 快速型:如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和过早搏动等,将用本章所讲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心律失常也可以采用非药物疗法,如采用起搏器、心脏复律、导管消融术和外科手术等。 第一节 正常心肌电生理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可产生每分钟60~100次有节律的冲动,并快速地传导通过心房到达房室结,这是房室间唯一的通路。 冲动在房室结传导时有一个延搁,约需要0.15s 然后,冲动沿浦肯野纤维系统迅速传播到整个心室,在0.1s的时间内激活整个心室,因此使心室肌同步收缩,排出血液。 一 、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心肌在静息状态时,膜内电位负于膜外,约为-90mv,处在极化状态,这是由于心肌细胞内高浓度的K+外流所造成的。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心肌细胞兴奋时,先后发生去极化与复极化而形成动作电位。 快反应细胞:心脏工作肌和传导系统细胞膜电位大,除极速率快,属“快反应细胞”,它们的舒张期自动除极由Na+内流所启动。 慢反应细胞:窦房结、房室结细胞膜电位小,除极速率慢,属“慢反应细胞”,它们的舒张期自动除极主要由Ca+内流所致。 动作电位的时相 0相(除极期):Na+快速内流 1相(快速复极初期): K+短暂外流和CI-内流 2相(缓慢复极) :Ca2+及Na+(少量)内流,同时有少量K+外流和CI-内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 : K+外流 4相(静息期) : 在非自律细胞细胞膜维持在内负外正的的极化状态,在自律细胞则由于Na+或Ca 2 +缓慢内流,发生自发性舒张期缓慢除极,当达到阈电位时,将重新激发动作电位,引起再一次兴奋。 0-3相合称为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 第二节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很多因素可以促使产生心律失常或使心律失常加剧, 心肌缺血缺氧,酸中毒,或碱中毒,电解质紊乱,内源性或外源性儿茶酚胺增多,药物中毒等。 所有的心律失常均是由于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有所引起的。 一、心律失常的形成 1、冲动形成异常 (1)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enhanced automaticity)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律性最高,控制全心的活动。而心房传导系统、房室结、浦肯野纤维虽为自律细胞,但自律性较低,它们为潜在起搏点。 如果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均可导致冲动形成异常,出现心律失常。 心房肌、心室肌这些非自律细胞,当其静息电位水平负值减小到-60mV以下时,也可出现自律性,引起心律失常。 (2)、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后除极(afterdepolarization)是指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去极化以后所发生的去极。其频率较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一旦这种振荡性去极化引起可扩布的动作电位,则产生异常冲动发放,即所谓的触发活动(triggered automaticity)。 根据后除极发生的时间不同,可将其分为早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和迟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 早后除极多发生在AP的2相和3相,主要是Ca+内流增多所致。复极化时间过长易于发生EAD, Ca 2 +拮抗剂可以通过阻滞钙通道,抑制Ca 2 +内流消除早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 DAD发生在完全复极的4相中,是细胞内Ca 2+过多而诱发短暂Na +内流所致。 Ca 2+拮抗剂和钠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迟后除极。 2.冲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