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ppt课件】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ppt

【医学ppt课件】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ppt课件】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 赤水市人民医院 黄武玲 2011年4月12日 一、阜阳手足口病情况 阜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在3月27-31日陆续收治5名临床表现为重症肺炎的患儿,均经抢救无效死亡。这一异常情况引起了临床医生的警觉,向院长报告并通知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卫生厅于3月31日接到报告后,立即派遣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儿童医院临床专家组成的第一批调查组赶赴现场调查,4月3日,卫生厅组织临床、检验、流行病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了会商,未能明确病因;4月4日,省卫生厅再次派出第二批调查组,并组织疫情研讨会;4月15日,安徽省卫生厅报告卫生部。 接到安徽省报告后,卫生部高度重视,陈竺部长和高强书记作出批示。同日,卫生部派出了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专家、临床专家于次日凌晨抵达阜阳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防治工作。标本采集、运送等工作全面展开。4月23日专家组向卫生部正式报告,明确此次疫情主要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所致。 4月23日卫生部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手足口病的医疗救治、疾病监测、卫生防疫健康宣传等工作,并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组。4月25-27日,陈竺部长率工作组赴安徽阜阳,现场了解、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卫生部于4月29日印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手足口病等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卫生部门加强对手足口病等肠道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完善防控工作方案,强化重症病例临床救治,加强日常主动监测,组织专业人员培训,大力整治环境卫生,积极开展健康宣教和媒体应对工作。并印发《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南》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南》,用于指导各地防控工作。 随后,卫生部又增派16名专家和医务人员赴安徽指导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并拟向安徽省划拨300万元专款用于疫情处置。 国家疾控中心实验室从三例重症患儿标本中分离出EV71病毒,证实安徽手足口病暴发主要是由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引起。其中EV71病毒核酸阳性。 诊断发现过程:重症不明原因肺炎----小儿不明原因发热伴脑肺损害----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 主要经粪口途径和接触传播,传染性强,潜伏期为2-7天,病程一般为7-10天。EV71感染引起重症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肠道 二、手足口病 1、概述 手足口病在欧亚国家和地区均有发生。患者以婴幼儿特别为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肛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特别是1岁以下婴幼儿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凶险,进展快,易发生死亡,重症患者病死率达到10—25%。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该病常引起暴发。 2、病原体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临床症候群,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和B组的2、5、13型、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最为常见。根据国内外资料,与其他肠道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相比,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发生重症感染的比例较大,病死率也较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EV 71型为人类肠道病毒A型,RNA病毒,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从一名中枢神经病症患儿样本中分离出。无包膜,对亲脂性消毒剂(如:酒精、来苏、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 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肠病毒特性 属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 无外壳、正20面体、直径30nm、内含一条单股RNA 不耐强硷、紫外线可降低病毒活性、560C以上高温会失去活性 甲醛、氯化物、酚等化学物质可抑制活性 肠病毒致病机制 3、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的传染来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隐性感染率率高,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主要经由胃肠道(粪-口,粪便、唾液和咽部分泌物污染水或食物传播)或呼吸道(咽部和唾液中的病毒经飞沫,咳嗽或打喷嚏)传染,亦可经由接触病人皮肤水泡的液体而受到感染。在发病前数天,喉咙部位与粪便就可发现病毒,此时即有传染性,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排毒时间长。患者粪便中的病毒数周内仍具有传染性。 也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