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传播“长尾效应”.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隐私传播“长尾效应”

网络隐私传播“长尾效应”   隐私观――从模糊日趋清晰      2008年5月,网上关于“校内网被日本人收购”的传言沸沸扬扬。传言说,“中国数千万精英的真实信息可被敌人掌握”,并号召大家退出校内网。消息迅速在QQ、百度、新浪等论坛和网站,甚至校内网自己的论坛上传播。   很快,校内网发布公告:“近期有校内网竞争对手在论坛、QQ群里以‘校内网泄露大学生资料’为借口,对校内网进行了无耻的诋毁和攻击,为此我们郑重承诺:校内网绝不会将用户资料泄露给任何其他第三方的机构、团体和企业,更不会泄露给其他国家。”①在相关的报道中,更是声称“日本软银对于千橡集团的控股只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投资,并且保证不会泄露任何个人信息。”   这个拥有超过2000万用户,Facebook在中国最大的竞争者的公关意识不可谓不强。可是有意思的不是校内网的危机公关,而是无数网民面对这一事件的反应。   中国的隐私观念一直以“模糊”著称。譬如见面询问去哪儿、有没有吃饭都让外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人们对于在网络上填写个人信息、调查问卷相对来说,更加随意,甚至引以为乐。   即便再不在意,隐私的观念也随着时间的递进,日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从“校内网事件”就可见一斑。引用腾讯网2008年5月开始做的网络调查数据(截至6月13日):19547名调查者中,有87.08%的人认为有必要进一步立法保护网络隐私,65.41%的回答者在“隐私问题处理不好,是否阻碍互联网发展?”中选“是”。②   尽管人们对于自己有没有吃饭、要上哪儿去可能依然不加掩饰,可是对于隐私保护,的确日趋关注起来。      互联网隐私的“长尾”      “长尾”这个词的出现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轩然大波。不仅有学者认为其驳斥了著名的“80/20”理论,更有人将其上升到趋于“神圣”的高度,认为整个社会的商业模式会因此而颠覆。   且不论“长尾”是真的有如此巨大的能量,还是书商和学者对于概念的炒作,在互联网时代,它实实在在不可忽视,就连网络中的“隐私”也同样如此。   通过“80/20”可以知道,80%的人在论坛上、新闻中关注少数20%??人各式各样的花边新闻。当人们挖掘过名流、政要的个人隐私后,当人们对于“芙蓉姐姐”、“艳照门”之类“审美疲劳”以后,剩下的80%相互挖掘的隐私就是所谓的“长尾”。一个校内网空间或一个个人blog也许只会有一个人去探索它的隐私。但是由于有着无比巨大的基数,这些个体加起来,会变得极其庞大,令人难以想象。   人们创造了一个个平台,将普通人的电子邮件储存在这些平台当中。只要按下发送键,无数的垃圾邮件在顷刻间就会飞遍全城。这个时候人们的隐私“长尾”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基数,基数越大,命中率就越高。   网站私自对于网民信息的搜集也是“窥视”这条“长尾”的一部分。Facebook网站的“灯塔”广告就因涉嫌触犯用户个人隐私而遭遇大量投诉。“如果用户在某个合作网站上购买了电影票、珠宝或DVD光碟,‘灯塔’就能将这一购买行为通报给接触到该用户Facebook个人信息的任何人。”③也有大量流言曾称国内某些运营商、搜索引擎、个人网站等非法采集用户信息,难以想象其如果真的实现,n个普通用户的巨大隐私叠加起来,将会起到何种效用。   如果互联网对于隐私保护不力,潜在的危机就如同一颗原子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无怪乎校内网在流言面前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面对“中国数千万精英”的爆发危机,有谁又会置之不顾呢?      网络发表:蜜蜂之舞      因为出现了互联网,所有的理论都和以前不一样了。我们不再局限于“魔弹论”、“使用与满足”或“创新扩散”。网络的存在让一切都变得不同。   一项发布在Nature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人类是习惯性的动物,大多是多次访问同样的几个地点。该项研究还表明,大多数人的定期移动范围小于10公里。“大量的人们通常在很小的范围内移动,大约在5至10公里以内”,“调查结果还表明少数人群在数百米的范围内移动”。④   大多数人就像蜜蜂一样,在固定的范围内转圈。人们虽然不会像蜜蜂一样舞蹈,但是类似的,依然可以把信息扩散到很远的地方,即通过网络,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活动、交际范围。   之所以说隐私的传播像蜜蜂跳舞,是因为我们将信息放到网络上的时候,并不知道除了我们理想的传播对象,还有谁会接收到我们发出的信息。也许我们设置了权限、设置了密码保护――就像蜜蜂舞蹈中的“暗码”一样。但是我们不确定还会不会有别人去破译它们。即便存放在电脑中也一样,我们早已知道,小小的“cookie”并不甜,在不经意??间,也许就出卖了我们。   传播者将信息置于网络的时候,可能只是为了给特定的对象看,但是在其他地方,还有不是受传“蜜蜂”的大多数,有可能会关注传播者的信息。在特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