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旋毛虫2011-02xu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蛲虫旋毛虫2011-02xuPPT

蠕形住肠线虫 Enterobius vermicularis P.191; 蠕形住肠线虫俗称蛲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肠道的回盲部,特别是盲肠、升结肠和回肠末端虫体较多,引起蛲虫病(enterobiasis)。人为本虫的唯一适宜宿主。蛲虫是唯一一种感染率城市高于农村的寄生虫。蛲虫病在儿童中感染率非常高,易治难防,严重危害儿童健康; 一、生物学分类(Classification); 二、形态(Morphology); 成虫结构特点: 虫体前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 咽管末端膨大形成咽管球; 三、生活史(Life cycle); 生活史简图:;1、感染 阶段:感染期虫卵 方式:异体感染 自体感染; 四、致病 (Symptomatology and pathology );3、异位寄生所引起的损害 泌尿生殖系统损害:是由于雌虫在肛周皮肤产卵后爬入泌尿生殖道所引起的,以女性阴道炎和尿道炎较多见,也可以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或膀胱炎等。有时雌虫可以从输卵管伞端爬入腹腔内,引起腹膜炎和腹腔脏器炎症 ; 呼吸系统损害:是由于吸入尘埃中的蛲虫卵或手指挖鼻孔时带入蛲虫卵所引起的。虫卵可在呼吸道内孵出幼虫,引起呼吸道炎症 ; 五、实验诊断(Diagnosis); 六、流行(Epidemiology);2、传染源 病人和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3、感染方式 感染方式多,包括异体感染(经口感染、经吸入感染)和自体感染(肛门-手-口感染、逆行感染)。感染的反复发生使蛲虫病具有易治难防的特点; 七、防治(Treatment);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P.205; 旋毛形线虫简称旋毛虫,可寄生于人和猪等多种哺乳动物,引起的旋毛虫病(trichinellosis)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幼虫寄生在肌肉组织,是主要的致病阶段。人可因食入不熟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而受到感染; 一、生物学分类及主要虫种 (Classification and Species); 二、形态(Morphology);2、幼虫(larva) 新生蚴虫体极小,长度100μm左右。寄生于宿主肌肉中的成熟幼虫长约1mm,卷曲于梭形的囊包中,又称囊包蚴; 三、生活史(Life cycle); 三、生活史; 三、生活史;3、生活史特点 成虫和幼虫可生活在同一宿主(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完成生活史必须有宿主更换; 为卵胎生(ovoviviparity)寄生虫; 无自由生活阶段和离体阶段; 为唯一寄生于细胞内的线虫 ; 四、致病 (Symptomatology and pathology ); 五、实验诊断(Diagnosis); 六、流行(Epidemiology);2、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猪,其次是各种野生动物 3、流行原因 食入不熟的受感染猪肉或野生动物肉类是人群感染旋毛虫的主要方式; 七、防治(Treatment);食猪肉串引起人旋毛虫感染的调查(2002); 一起食源性群体旋毛虫感染的调查报告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7,2(1):53;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以急性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临床表现有头痛、恶心、呕吐、发热、感觉异常、等,重症患者可昏睡、昏迷甚至死亡。 本虫系由陈心陶(1933,1935)首先在广东家鼠及褐家鼠体内发现,命名为广州肺线虫(Pulmeonema cantonensis)。; 本病分布广泛,从埃及至古巴,跨越南北回归线地带,发现确诊和可疑病例的国家与地区达20多个。其幼虫可引起脑炎症状, 有散在病例或暴发流行,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才渐次明确此病与广州管圆线虫有关。 第1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是野村和林氏于1944年在台湾省发现的,1944~1978年我国台湾省共发现管圆线虫病及嗜酸性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共259例,其中8例死亡。与此同时,在日本、印尼、泰国、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各国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屿均发现病人,因而该虫逐渐被重视。 迄今,太平洋岛屿与东南亚国家报道的临床病例包括我国台湾省和大陆在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已超过3000例。在我国1979于广州报道一疑似病例。常正山等(1997)在患者

文档评论(0)

erfg4e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