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琴 被时光遗落声音.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口弦琴 被时光遗落声音

口弦琴 被时光遗落声音   即将消失的口弦琴,琴声与大西北高亢嘹亮的花儿恰恰相反,在长风浩荡的平原深处,诉说着不为外人所知的幽幽私语,弹奏着独属于宁夏的低调柔情。   起风了,我们在同心一条通往出城方向的土路边顶着冷风站着,载重大货车奔过带起尘土扑了一头一脸。阳光却暴烈,晒得人睁不开眼睛。一个30出头的男人推着电动车停在我们跟前,穿着大红色的夹克,和周围的风沙有点格格不入。直到他试探着叫出我们的名字,我依然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个制作口弦琴十几年的“丁师傅”——在我们的脑海里,即将消失的手艺传承人,怎么着也该是个白帽长须的长者才对。   丁生林的家在同心县郊大东清真寺旁边。这个小县城有84%的人信仰伊斯兰教,你随便选一处高地站定,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必定能数出五六个绿色的圆形寺顶。同心人把这些清真寺当作地标为我们指引方向,就像是北京大爷嘴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桥。   这典型的宁夏乡村,一片踏实至极的灰黄色,土路加瓦房,窗根下还有几簇干草。人们穿着准白(款式近似现代的长大衣,但一般都是制服领口)、戴着白帽在风里走着,远远看去像一个个沉默的符号。   为了招待我们,丁师傅把家里的瓜子花生尽数端出,在桌上堆起一座小山丘。整个屋子透出一股穆斯林式的质朴洁净,白色瓷砖地板一尘不染。和那些老辈的回族旧宅一样,屋子左手边是3米长的火炕,主要的摆设还有一个立柜和一台老式脚踏缝纫机。   拨动远古的铁叶之簧   几把口弦琴静静地摆在丁师傅家窗台上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起来,这小小的吹奏乐器十分简陋:灰黑色钥匙形状的铁圈内,镶嵌着一根与琴身呈90?角的钢丝琴舌,构造一目了然。我摊开手掌,能轻松地并排放下4把琴。   据历史典籍记载,口弦琴源于古代的“簧”。中国关于竹簧、铁簧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北宋陈旸的《乐书》中:“传称王遥有五舌竹簧,今民间有铁叶之簧。”口弦琴是回族最小的民间乐器,但不是回族所特有,它还流行在中国西南、西北、东北等地,其他的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高山族、黎族等也有口弦琴。口弦琴的构造虽然古拙粗??,但这也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由于保留着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特点,它弹奏出的音律还保有人类音乐文化的胚芽状态,被视为人类远古音乐文化形态的“活化石”。   我们请求丁师傅即兴弹奏一段,他很是羞涩地推托了两下,但还是认真地把琴放在了嘴边,并告诉我们,标准姿势是左手持琴身,右手勾动琴舌。   口弦琴的声音主要来自琴舌的振动,嘤嗡之声类似幽幽虫鸣,需要凝息聆听。与我们之前在内蒙古鄂伦春部落里听过的口弦琴音律略有不同,宁夏回族口弦琴的演奏没有连成一片的旋律起伏,似乎更重节奏,通过口唇的控制,呈现出张弛有度的节拍。   当我拿起口弦琴想学着弹奏的时候,发现它的演奏方法竟与那些现代民间乐器一样难以掌握,仅仅拨动口簧的声音非常细小,耳朵几乎难以分辨。丁生林说,口弦琴的秘密在于要将自己的口腔当作共鸣箱,向外呼气可把共鸣的声音送出,加强口弦琴的声音,而吸气时则会让旋律声音变弱,利用口唇开合还能控制音色的变化。我一边笨拙地“崩崩”弹着,一边在心里暗暗感叹,不知那些原始社会的古人,是如何发现了乐器和人体功能的这种绝妙配合。这简陋到极致的口弦琴,竟还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西北的温柔心事   宁夏的海原、固原,曾经是回族口弦琴最为流行的地方,但如今琴音在这里已近乎绝迹。那些蓄着一大把银色胡须的回族老人,尚能在模糊的回忆中为我们搜寻到一些关于口弦琴的蛛丝马迹——“20世纪70年代前,农忙之余聚在一起弹口弦,互相逗趣,是枯燥生活中最大的乐事。因为这个铁质的口弦制作起来不容易,所以都是小伙子做,送给喜欢的姑娘,这就是那个时代宁夏最流行的爱情信物。”   在大西北,口弦琴不仅是信物、是娱乐,更是一种隐晦轻柔的述说。伊斯兰教义中有着对女性内敛与低调作风的要求,女性出门必须戴面纱,将自己的身体和脸遮盖住,走路也只能走在路两侧,出门要征得男性的允许,甚至需要男人的陪同才可以出门。在这样的情况下,回族女人不适合也不愿意弹奏音量较大的乐器,感情丰富的她们就用口弦琴来“诉说心事”——将本地方言结合了口弦的“说音”、“过音”、“唱音”等演奏技巧,加上表达感情的哽咽、叹息等,让口弦琴产生了特殊的语言音效。由于乐器本身的构造所限,这种“诉说”有空间的限制,只限于亲密的人近距离交谈。所以在宁夏,弹奏口弦琴的多为回族女人,她们会在静寂的环境中用口弦琴对心仪的男子传递心中的情爱,也会三五成群相聚,和亲近的女伴交流自己生活的悲喜波澜。口弦琴发出的嗡鸣,就像一种神秘的耳语,“弹口弦的人边弹边落泪,听口弦的人欷歔不已”。   在大西北荒凉的风沙中,幽幽的口弦琴声是一抹温柔的色彩。   丁师傅的幸福与困惑   丁师傅的妻子也穿了一身红色的衣服,自始至终都在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