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座”与“台”语义比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量词“座”与“台”语义比较

量词“座”与“台”语义比较   本文从“座”与“台”的各自本义出发,分析各自的认知语义基础,然后对比分析二者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例证,对其搭配情况做出解释,最后基于“座”与“台”的各自义项进行合理分析。   座   “座”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后起字,表示“坐位”或者“坐具”。中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凳子、椅子之类的“垂足而坐”的坐具的,在较为远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席地而坐”。如《孔子讲学图》中所画,孔子周围的七十二弟子坐在几张席子上听孔子讲学。这时人们所坐的席子,便是人们最早的坐具。到了晋、唐以后,出现了各种形状的凳子,比如在唐代壁画中,人们可以看到方形凳、长条凳、圆形凳和椭圆凳等。著名的唐画《纨扇仕女图》中所画的腰圆形凳子,便是其中之一。唐朝以后,又逐渐出现了使人们坐得更舒适的椅子。明朝著名文人方以智曾在《通雅》一书中考证过,后世通行的桌子、椅子,皆是唐朝末年以后兴起的。在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南唐一位著名文人、宰相韩熙载坐在高背椅上的情景。韩熙载是盘腿坐在那把椅子上的,同画中的另外两位官员则都已经“垂足而坐”了。   从“席地”到“垂足而坐”,坐具从无足到低足到高足,那么,表示“坐位或坐具”这一意义的“座”的空间范畴就开阔起来,“坐位或坐具”是一个承载物,这个承载物按空间的方向可以向上、向下扩展,向上可以引申为坐位上的人。如:   (1)“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唐?白居易《琵琶行》)   (2)“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唐?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   例(1)中的“座”指的是在场就座的听琵琶女演奏的客人。而“满”指的是“所有”,那么“满座”的意思就是“所有在场就座的听琵琶女演奏的客人”。因此,满座=满(所有的)+座(客人)。例(2)也是如此,“一座”指的是“所有送行酒宴上的宾客”。   “坐位或坐具”这一承载物向下可以引申为器物下面的垫子、底座。如:东汉的小说《赵飞燕外传》中有这样一则用例:   (3)“琉璃屏风一张,枕前不夜珠一枚,含香绿毛狸藉一铺,通香虎皮檀象[一座],龙香握鱼二首,独摇宝莲一铺,七出菱花镜一奁,精金区环四指,若亡绛绡单衣一袭,香文罗手藉三幅,七回光雄肪发泽一盎,紫金被褥香炉三枚,文犀辟毒箸二双,碧玉膏奁一合。”   其中有“一张、一铺、一座、二首、三幅、四指、二双”等比较明显的同类结构,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数+量”结构。这里的“一座”指的是虎皮檀木的象,这里的“座”指的是有底座作为承载物的事物本身。这个句子中的结构是“屏风+一+张、珠+一+枚、象+一+座”,也就是“名+数+量”。鉴于早期词类使用多比较灵活,从形式上看,这里的“座”也具有了量词的位置特点,这句可以理解为,“一张屏风、一枚不夜珠、一座虎皮檀象”。既然已经说明了事物的名称,那么“座”的指称事物的意义也就弱化了,那么,“座”位于数词之后的地位被人们沿用下来,又加上它与所要表达的事物有关联,因此,逐渐被人们当做计量所要指称事物的量词。   宋以后,“座”作为量词使用的用例就繁多起来。比如:   (4)又前行五七步,见[一座]宅,粉墙鸳瓦,朱户兽环。(北宋?小说《大宋宣和遗事》)   (5)又去官中下状,用钱就襄阳府城外五里头为这尹宗起立[一座]庙宇。(北宋?小说?话本选集《万秀娘仇报山亭儿》)   (6)李生正看之间,只见江口有[一座]小亭,匾曰“秋江亭”。(元?小说?话本选集《苏知县罗衫再合》)   这几个用例中,都出现了“数词+座+名词”的结构,这时的承载物由“人”延伸到“任何事物”,这里的名词“宅、庙、亭”等均具备了向某一承载物的上面的空间继续延伸的特点。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量词“座”的注释为:多用于较大或固定的物体。这些物体都是有底座的器物或者建筑物,如一座山、一座水库、一座高楼、一座洋房、一座自鸣钟等。   在“座”的现代意义中,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在具体意义中,又可以从构成方式角度分为“人工”和“天然”两类,在“人工”这一类中,从模式大小又分为“大型人工”和“小型人工”,大型人工建筑物中,又可以从人类社会角度进行切分,分别有“民用、生产、娱乐、交通等”。小型人工,主要是一些承载物和器物。   座的现代意义如下图:   座的古今语义发展图示:   台   《说文解字?至部》:“台,观,四方而高者。”许慎认为“台”是“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眺望、游览之用”。从这里发现,“台”具有三个特点:横向上――四方形;纵向上――具有一定的高度;顶端具备平整的特点,如《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台”也可以引申表示外形上类似于高台形状的器物。这里的器物即可以向两个方面发展,扩大或者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