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群都”现象上古文明史与国家史考察.docVIP

中原“群都”现象上古文明史与国家史考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原“群都”现象上古文明史与国家史考察

中原“群都”现象上古文明史与国家史考察   摘 要:自文明初期开始形成区域文化影响的古国,以中原地方遗存最为集中。中原多处历史悠久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可以借用蔡邕《述行赋》的说法,称之为“群都”。考古学的新收获使我们对这种历史真实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上古时期“群都”这一历史存在所体现出的中原地区作为文化重心的地位,自有交通地理方面的优势条件。中原“群都”作为文化地理现象,也可以通过生态环境史视角的自然地理的考察说明其背景。   关键词:中原;上古;群都;文明史;国家史;生态环境史   中图分类号: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2)04—0134—07   秦汉时人考察前代政治史的遗存,注意到中原地方政治中心的集中,有所谓“群都”的表述。中原“群都”的历史存在,体现出这一地区作为文化重心的地位。相关的探索,可以自文明初期起始。   一、“城”的出现与文明初期的中原古都   有学者指出,“早在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晚期,河南就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批城堡,它可以称之为城市发展史上的胚胎期。”“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郾城郝家台都经过大面积的科学发掘。”据考古工作者总结,“这一时期的城堡,大致呈正方形,面积约在1万至4万平方米左右。城内布局主要是排列有序的排房建筑,城垣的夯筑技术还比较原始,淮阳平粮台古城址的发掘中,还发现了南门的门卫房,南门路土下敷设的陶排水管道,说明当时的城市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划”。①相关考古收获,还有新密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②、平顶山蒲城店龙山文化城址③、温县徐堡龙山文化城址④、博爱西金城龙山文化城址⑤、新密新砦龙山文化至二里头文化城址⑥、郑州大师姑二里头文化城址⑦等。有的考古学者认为,“城址是‘文明’的最为重要的物化载体,是国家的最为主要的政治统治、文化礼仪、经济管理、军事指挥活动的‘平台’”⑧。对于这样的论点或许因有的成熟的文明未必发现了这样的“载体”而存在不同意见,但是对于中国早期文明的研究,城址确实是重要的判定条件。苏秉琦划分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但是仍然肯定“中原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⑨各“区系”之间文化进程的未必同步和文明积累的未必平衡,则可以通过考古资料和历史资料的具体分析有所认识。我们这里的讨论,“中原”的定义与苏秉琦“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⑩有所不同,区域界定主要以现今河南省内的黄淮流域地方为主。   二、鲧禹神话和早期的“城”   所谓“城垣的夯筑”,是早期文明的主要标志。在黄河流域原始时代末期,华夏文化共同体迈上文明的初阶,是以鲧、禹治水由失败转而成功作为鲜明的历史标志的。鲧治水事迹,其实是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山海经?海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郭璞注:“‘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者”。对于“息壤”的解说意见纷杂,我们以为应当重视东汉学者高诱的判断。《淮南子?地形》:“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按照高诱的说法,“息土”的神性,其实正在于“不耗减,掘之益多”。能够迎洪水冲激而“不耗减”,正是夯土的特征。夯筑层土,令其坚实,以阻御洪水,是传统防治水害的方式,即吕思勉所谓“此盖古代治水诚有之事,抑亦其恒用之法”。吕思勉又就《国语?晋语下》的记载有所分析,“太子晋言共工‘隳土堙卑’,即取土壤以填低地之事。其云‘壅防百川’,‘壅’者遏绝之;欲‘堙卑’,斯必不免于壅川矣。‘防’者,筑为堤防,《史记》所谓鲧作九仞之城以障水也”。注意到“息壤”和“城”的关系,是重要的发现。不仅“不耗减”,而且“掘之益多”,体现出夯土的基本特性。夯土密度大于一般土壤,更大于新掘之疏土,可能是“息壤”神话之所以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九章算术?商功》有计算“功程积实”的算题,指出了汉时建筑工程中土方测计的一般比例:“今有穿地积一万尺。问为坚、壤各几何。答曰:为坚七千五百尺。为壤一万二千五百尺。术曰:穿地四,为壤五,为坚三,为墟四。以穿地求壤,五之;求坚,三之;皆四而一。以壤求穿,四之;求坚,三之;皆五而一;以坚求穿,四之;求壤,五之;皆三而一。城、垣、堤、沟、堑、渠,皆同术。”对于土壤结构的这种变化,刘徽解释说:“‘壤’谓息土。”“‘坚’谓筑土。”“‘墟’谓穿坑。此皆其常率。”《说文?土部》:“壤,柔土也。”段玉裁注引麋信云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