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研究
推拿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研究
摘要:小儿肌性斜颈是多种因素所致的患儿胸锁乳突肌纤维样变性,挛缩,推拿常为首选。其手法多种多样,诸医家各有特点,但也不外乎局部按摩、点穴和牵拉。推拿能改善局部血运,缓解或解除局部肌肉痉挛,促使肿块消散和吸收,恢复颈部的正常活动功能。从治疗结果看,本病治疗愈早愈好,所需疗程越短。
关键词: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37-02
肌性斜颈,以颈部有倾斜畸形为特点,多见于婴幼儿,右侧较多见,多因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所致,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现将国内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仍不明确。过帮辅[1]认为胎儿在子宫内位置不正或因分娩创伤而引起局部缺血,导致纤维变性。李茂林[2]认为多因孕妇营养过盛,使胎儿胸锁乳突肌前缘受压,引起缺血性改变,产生局部的粘连而致。崔广财[3]观察斜颈患儿中50%-60%是剖宫产婴儿,与孕妇孕期长期偏向一侧体位和孕期运动量过少有关。孙安达[4]认为患儿母体孕育过程中羊水过少或过多,脐带绕颈而致,缺氧也是引起肌性斜颈的重要因素。朱志强[5]发现亦有少数患儿是由于产后护理不当而导致一侧胸锁乳突肌或斜方肌损伤所致。邸建德[6]报告之42例中19%有家族性。张素芳[7]认为疼痛性淋巴结炎,特别是化脓性淋巴结炎以及病毒感染,外伤所致环锥、枢椎体旋转半脱位,或者C2-C3间半脱位,眼肌麻痹,骨化性肌炎等均可引起小儿肌性斜颈。此外,还有癔病现象。也有人认为是静脉瘀血所致。综上所述,产伤、缺血等原因可能单独存在或兼而有之,有些病儿在母体内畸形已经形成,加之难产、外伤而促使畸形较早出现。
2临床分型
李业甫[8]认为可分为肿块型、非肿块型。肿块型:肿块位于患侧胸锁乳突肌的中下段,且肿块大小不一,大的约6cm×5cm,小的约1.5cm×1cm,质地坚硬,形状不一,有卵圆形,也有条索状。患侧颜面小于正常,头部畸形,下颌倾向健侧。非肿块型:患侧胸锁乳突肌轻度痉挛,无肿块,头部畸形,下颌倾向健侧,患侧颜面小于正常,头部活动受限。焦红???[9]认为肌性斜颈临床上分轻、中、重三度。轻度外观不明显,只是颈部可摸到1cm×2cm大小的包块,头向患侧能转40°;中度头向患侧歪斜明显,局部可摸到2cm×2.5cm的包块,头向患侧能转20°;重度头歪向患侧更明显,头只能微动,伴有健侧枕部扁平,面部两侧不对称,局部可摸到3cm×2cm以上的包块。谭富生[10]认为:肌性斜颈通常发生规律是婴幼儿出生后2-3周时,在一侧胸锁乳突肌内可摸到棱形肿块,质硬而固定,约3-4月后肿块逐渐消失,大多在半年至三岁时发现挛缩。贾淑华[11]等认为,以胸锁乳突肌变性特征为依据可分为三型。挛缩型:患侧胸锁乳突肌质较软,呈条索状。瘀结型:患侧胸锁乳突肌呈园形或者椭圆形硬性肿块。折叠型:胸锁乳突肌中段有2cm×3cm大小的肿块,其质较硬,折叠如塔状。
3治疗
推拿是目前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首选方案,其既方便、安全、效佳,又易被患儿和家长接受。推拿手法又多种多样,诸医家各具特色:李连生[12]采用弹拨、抚摩及端提手法,具体操作: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首先医者弹拨、抚摩患侧胸锁乳突肌,续一手托住患儿下颌关节,另一手托住患儿后枕部,两手同时施以缓慢向上端提,缓慢将患儿悬牵托起,端提3~5次,每次5~10s。治疗患儿50例,总有效率90%。隋康民[13]采用优化手法,具体操作:首先医者先按揉、弹拨、拿、捏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继被动牵伸,医者一手扶着患侧枕后部,另一手扶住健侧下颌部,使患儿头部向患侧作缓和的被动旋转运动,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手法轻柔,反复20~30次,治疗26例,总有效率92.3%。孙安达[14]运用辩证与分型方法治疗肌性斜颈,具体操作为:根据肿块、非肿块、条索状分型,点摩患侧翳风、缺盆、扶突、或者肩井、肩贞、手三里、肘髎、合谷、曲池等位,按揉、弹拨、捻转、被动拨伸旋转、扳拉胸锁乳突肌治疗小儿斜颈500例,治愈率90.4%。孙波[15]采用调补脾胃推拿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通过补脾土,运内八卦,摩腹等增强患儿脾胃功能,再揉捏患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脸面下颌等部软组织,轻扳及旋转患儿头部等。治疗30例患儿,痊愈26例,显效4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崔广财[3]采用在患儿病侧胸锁乳突肌肿块和挛缩部位上做推、揉、提、拿、分、扳、拉等手法按摩,手法由轻到重。再由医者一手固定好患侧肩部,另一手抓住患儿头顶下颏转向患侧,然后将头推向健侧,以伸展病变的胸锁乳突肌。手法治疗每日一次,每次十余分钟,疗程3~6个月左右,治疗95例,总有效率96.15%。
4手法机制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