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科举功劳与罪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千年科举功劳与罪过

千年科举功劳与罪过   2005年,是科举制度废除100年!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也就是1905年9月2日,随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一纸清帝谕令,在中国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画上了句号。   关于科举的功过是非,历来是雾里看花,莫衷一是。今天的人们,到底该怎样认识和解读科举?   一、科举废除为哪般   自隋、唐开科考试,历经宋、元、明、清,在这漫长的1300多年里,对科举考试,特别是对八股考试,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北宋年间的王安石时代,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朝野上下都曾有过大的讨论,康熙时还真的停了两次八股考试。到了晚清年间,争论更为激烈,1898年春,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在圆明园面见光绪皇帝时,就曾力陈八股考试的罪过,指出学八股者“不考地球各国之事”,造就出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庸才,当国难临头的时候毫无用处,“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一句话,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全是八股考试惹的祸!   正因这样,1898年的戊戌变法,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废除八股考试。可是,慈禧发动的政变,使103天的新政成为泡影,八股遂又得以苟延残喘。三年后的1901年,在八国联军的炮火中,为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慈禧搞了一番新政,宣布停止八股文。但是,这时的点滴改革已无济于事,朝野上下有关兴学校、办学堂、废科举呼声越来越高。   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抚端方等一批高官,联名上奏朝廷,明确提出:国家危迫情形,一刻千金,“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言辞激烈地请求“雷厉风行”“停罢科举”。面对这些举足轻重的南北封疆大吏的联合奏请,朝廷已不能等闲视之,就在9月2日的当天,便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下谕旨,向全天下宣布:“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这一上谕的发布,宣告了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终结。   二、科举罪孽有多深   提起科举,现今的人们往往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在这方面,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贬斥之词:腐败的科考体制、僵化的考试内容、误人的八股文风、猖獗的科场舞弊等等。这一切,该怎样看?   科举制度的确是弊端种种——   在科举考试的天地里,独尊儒术,排斥多元文化。它只讲诗赋文章,排斥自然科学,千百年间,考试内容翻来覆去总是涛声依旧的《四书》《五经》。明朝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就很有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这充满郁闷的感叹,充分反映了科举时代自然科学备受冷落的境遇。   八股考试诱导人们读死书。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一直采用呆滞死板千篇一律的八股文。除八股之外,当时还有六股、十股、十二股、十四股以至十六股、十八股,但不管分多少股,八股文的基本格式不能变。这八股文本来是一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可是从命题到答卷都走进了僵化的死胡同,它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成天钻研这种复杂精细的文体,由此选拔出来的,不知有多少是不谙世务的迂腐书生。相反的,一些有创造力的才子却往往被挡在科场的龙门之外,象《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虽才气十足,却科场失意,终生没有当上举人。而推出千古名著《红楼梦》的文学巨匠曹雪芹,竟连个秀才都未曾考上。   科举更让天下文人死读书。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书读好了,就可以做官。于是,有多少读书郎念念不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正因这样,科场功名往往成为读书人的原初动力和毕生追求,甚至七老八十的书生入场应考也是常有的事,以致“白发童生”、“寿星举人”这些本来很奇怪的事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康熙年间,广东顺德竟有一个叫黄章的百岁老人,在曾孙的搀扶下赴京师会考,灯笼上面还滑稽地写着“百岁观场”几个大字,实在是莫大的嘲讽!   科举还常常以字取人,因而屈抑了不少真才。晚清大思想家龚自珍才华横溢,却因楷法稍差在朝考时名列下等,难怪龚自珍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再加上科考中舞弊成风,诸如贿买、夹带、顶名、冒籍、枪替、传递、关节等等,作弊手段五花八门,搅得科场斯文扫地。譬如,顺治十四年(1657)的顺天乡试,同考官李振邺一人,就卖出24个关节条子。雍正十一年(1733)河南学政俞鸿图在许州考试期间,一次就卖了47个秀才,捞了12000多两的银子。乾隆九年(1744)顺天举人考试,搜出的夹带士子多达42人,因为心理有鬼害怕搜查而临时放弃考试逃离龙门的,竟有2800多人。还有乾隆二十三年(1758)顺天府的八旗子弟考试,一个叫海成的考生,他一人考试竟找了三个枪手,开考后的贡院,信鸽飞舞传文章,鞭炮声声递暗号,八旗子弟们简直在科场上闹翻了天。而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也是也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为儿子考举人密订关节,最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