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所思与无邪思苏轼与朱熹关于“思无邪”对立阐释
无所思与无邪思苏轼与朱熹关于“思无邪”对立阐释
关键词: 思无邪;无所思;无邪思;苏轼;朱熹
摘 要: 苏轼与朱熹对于“思无邪”都有过独特的阐释。苏轼以《周易·系辞传》中的“《易》无思也,无为也”与“思无邪”互训,与其道家思想背景密切相关,是其儒道释思想汇通的标志之一。朱熹通过杨时对于苏轼的批评,间接表达了他对于苏轼“思无邪”论的不满,同时以使读者“无邪思”来阐释“思无邪”,有着明显的儒家道德纯正的传统阐释痕迹。
中图分类号: B089.2;B24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
无所思:苏轼对于“思无邪”的阐释
苏轼的经学阐释著作主要有《论语说》、《东坡书传》、《东坡易传》苏轼《易传》有十多个的别名,其中《毘陵易传》《东坡易传》《苏氏易传》最具代表性,本文统一使用《东坡易传》的名称。,他多次表达过对这三部书的自信:“某凡百如昨,但抚视《易》、《书》、《论语》三书,即觉此生不虚过。”[4]1741事实上,这三部书也确是苏轼学术思想的结晶,其中,苏轼在《论语说》中对孔子的“思无邪”做了不同以往学者的阐释:
《易》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凡有思者,皆邪也。而无思则土木也。何能使有思而无邪,无思而非土木乎?此孔子之所尽心也。作诗者未必有意于是,孔子取其有会于吾心者耳。孔子之于《诗》,有断章之取也。
从中可见,苏轼认为孔子以“思无邪”解释《诗经》,系断章取义之举。对此,读者不必穷究“思无邪”的原意,应该去了解孔子的用意。他以《周易·系辞传》的“无思”和《论语》的“思无邪”互训,认为“思无邪”可以理解为有思则邪,无思则无邪。笔者以为,苏轼这样的“思无邪”论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不暇思索:排除理性的直觉
苏轼应朋友章质夫所求,为其“思堂”作记。“思堂”本寓意遇事三思而后行,但苏轼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其《思堂记》有云:
余,天下之无思虑者也。遇事则发,不暇思也。未发而思之,则未至。已发而思之,则无及。以此终身,不知所思。言发于心而冲于口,吐之则逆人,??之则逆余。以为宁逆人也,故卒吐之。君子之于善也,如好好色;其于不善也,如恶恶臭。岂复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而避就之哉!是故临义而思利,则义必不果;临战而思生,则战必不力。若夫穷达得丧,死生祸福,则吾有命矣。……《易》曰无思也,无为也,我愿学焉。《诗》曰思无邪,质夫以之。
在这里,苏轼把“无思”与“思无邪”联系起来,认为自己是一个“无思虑者”,且推崇“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无思”境界,希望人生当中,多是任性自为,而又合规中矩。所谓的三思而后行,对于很多俗人来说,就是蝇营狗苟,机巧用尽,是“临事而后思,计议其美恶”。所以要以一种直觉的方式处理世事,注重“遇事则发,不暇思索”的直觉方式。
其二,少思寡欲:排除功利的无欲
苏辙在《论语拾遗》中对于“思无邪”也有一段阐释,他说:
《易》曰:“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诗》曰:“思无邪。”孔子取之,二者非异也。惟无思,然后思无邪;有思,则邪矣。火必有光,心必有思。圣人无思,非无思也。外无物,内无我,物我既尽,心全而不乱。物至而知可否,可者作,不可者止,因其自然,而吾未尝思。未尝为,此所谓无思无为,而思之正也。若夫以物役思,皆其邪矣。
和苏轼观点相似,苏辙也以“《易》无思”阐释“思无邪”。苏轼认为“无思”并不是“如同土木”,苏辙也说圣人的“无思”不是“寂然不动,与木石为偶”。苏辙在这里提出“无思”“思无邪”要做到不“以物役思”,是人在物欲面前不被其牵制,无所思虑地做出自然直接的反应。苏辙提出不“以物役思”,苏轼则提倡“少思寡欲”。《思堂记》有一段话说:“少时遇隐者曰:‘孺子近道,少思寡欲。’曰:‘思与欲,若是均乎?’曰:‘甚于欲。’庭有二盎以蓄水,隐者指之曰:‘是有蚁漏。’‘是日取一升而弃之,孰先竭?’曰:‘必蚁漏者。’思虑之贼人也,微而无间。”[4]363在苏轼看来,“思”与“欲”比较起来,思的危害虽然“微而无间”,却“甚于欲”。如果“少思”可以“寡欲”,那么“无思”就可以摆脱欲望的束缚。不能“临义思利”,而要“少思寡欲”,推崇一种摆脱功利与物欲的自由境界。
其三,无思无为:任运自然的无心
孔颖达将《系辞传》的“《易》无思也,无为也”阐释为:“任运自然,不关心虑,是无思也;任运自然,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这是道家思想痕迹非常明显的一种阐释,陈鼓应即认为“无思”、“无为”之说 “纯然是出于老学的观点”[7]82,余敦康亦认为这个思想“与庄子完全相通”[8]90。苏轼以“无思”来阐释 “思无邪”,也包含了孔颖达所解释“任运自然,不关心虑”的含义。《东坡易传·系辞传》有一系列关于“无心”的表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五年(2021-2025)高考英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9 应用文写作(新高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VIP
- 呼和浩特市城市燃气热力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8名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全国职业技能比赛:高职)GZ069纺织品检验与贸易赛项理论和实操题库共计9套.docx VIP
- (正式版)DB42∕T 159-2024 《基坑工程技术规程》.pdf VIP
- 预拌混凝土ERP说明书.doc VIP
- 小学学校教育督导问责办法.docx VIP
- 二类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大全.pdf VIP
- 初中数学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练习题.doc VIP
- (高清版)DB42∕T 914-2013 《湖北省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规程》.pdf VIP
- 2025 年入团考试真题精选及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