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地质学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4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气田开地质学进展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简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应用分支随着二次采油方法的普遍应用而发展,前苏联通常称为油矿地质学,美国称之为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近年来又常常称为油藏地质学(reservoir geology)。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建立的过程 积极发展了精细储集层划分和对比技术、细分沉积相分析技术、开发地震应用技术,保证了对储集层宏观发育特征和连通性的正确认识。 油层物理学的发展和室内分析方法对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的研究,深化了对油藏的整体认识,从而突破了以井为单元、钻井加采油的简单做法,将油藏作为一个完整单元进行整体开发,为划分开发层系、保持油层能量开采、确定合理井网井距等开发策略奠定了基础,保证了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使油气田开发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近年来,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推广应用、水平井技术蓬勃发展,对油藏地质研究和描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代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任务和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不再是传统石油地质学在开发中的应用,而是解决开发中的系列地质理论、油气藏演化与动态描述技术问题。多数问题既是传统地质学尚未解决或真正面对的问题,也是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是学科本身发展必然要提出的问题。油气田开发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建立在提高油气采收率基础上的最佳经济效益。基于油气田开发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预测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发展态势: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发展现状 油气藏描述技术借助于高速计算机、现代随机过程理论、地质统计学、非线性科学、先进的适于不同尺度的测试分析技术、非接触式监测技术等能够快速获得油气藏各尺度下的三维结构动态变化信息,使油气藏的调控与经营反应更加敏捷、措施到位。 随着更多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投入开发、深层高温高压、老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油气藏物理化学、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及检测、评价、控制技术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剩余油预测理论及技术、油气藏演变理论与控制工程将大有所为。 非常规油气藏、裂缝性复杂油气藏的认识将更多的依赖于地质力学、界面化学、粘土矿物、纳米科学与技术,艺术井、大型水力压裂、保护储层工作液技术、无损害流体注入技术等的运用也必须以地质对象的精确描述为前提。 充分运用多学科先进的理论和技术、采用动态集成化技术。 我国与国外的差距 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国存在的主要差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理论准备不足,原创性能力较差,跨学科高水平的研究人员相对偏少; 研究的硬件条件落后国外10年左右,大型软件自主开发能力薄弱; 虽然致密砂岩天然气、煤层气研究已经起步,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技术系列,但起步时间滞后10~15年,且大型科技工程项目在资金力度、工程规模、学科交叉等明显处于弱势。 尚未形成群体优势,理论基地和新技术试验场尚不稳定。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发展趋势 未来油气藏描述技术将以快速获得油气藏各尺度下的三维结构动态变化信息为目标,对油气藏物理化学、地球化学性质的变化及评价、控制技术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剩余油分布理论及预测技术、油气藏开发演变理论与控制工程将大有所为。复杂油气藏的认识将更多的依赖于地质力学、岩石物理学、界面化学、粘土矿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油气藏岩石物理学、油气藏开发地球化学、流动单元的划分、油气藏描述、开发地质建模、剩余油分布理论将是优先重点发展领域。 恒速压汞技术分析孔喉分布 实验原理 恒速压汞技术是目前国际上用于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的最先进的新技术之一。 与常规压汞不同,恒速压汞是以很低的恒定速度(通常为0.00005ml/min)将汞注入岩石孔隙。 恒速压汞通过检测汞注入过程中的压力涨落将岩石内部的孔隙和喉道分开,恒速压汞的测试结果能够分别提供孔隙和喉道的毛管压力曲线,提供孔隙半径分布、喉道半径分布、孔隙—喉道半径比分布等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因此与常规压汞相比,恒速压汞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岩石物性参数,而且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比如对两块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明显不一样的岩样而言,常规压汞的测试结果有可能相似,而恒速压汞的测试结果能够明显区分两块岩样之间孔隙结构上的差异性。 微生物在地下发酸过程中产生有机酸酮类、醇类等机溶剂,可降低表面张力。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无机酸与CaCO3和MgCO3反应而形成了可渗性碳酸盐,由于反应溶解了石灰质岩石,使油层孔隙度变大,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实验用岩心物性 菌种三次采油模型实验结果 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分解酶类能裂解重质烃和石蜡组分,改善原油在地层中的流动性能,减少石蜡在井眼附近的沉积,降低地层的流动阻力。 微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