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十六中导学设计3——6课时.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亳州市十六中导学设计(沪科版) 学科:数学 年级:七年级 教师:白文灵 鲁礼云 时间:2013年 12 月 日 单元主题内容 直线与角 课题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课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几何入门中非常重要的一节课,它是学生对几何语言、几何公理、几何定义的初步接触,是非常基础的一节课,它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起到了一个支撑点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课。 学情分析 学生对线段这一可以度量的图形,去比较其长短应该是很容易掌握的。学生对几何语言的表述又是低级的,所以依旧加强学生对几何语言与文字语言的转化能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借助于身高的情境,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理解线段中点概念,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3.借助于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过程,有条理的叙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 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习重点 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和线段的性质 学习难点 线段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提前预习 导学流程 学法指导 教师导学意见 一、情境导入 数学家高斯有句名言“学习中最快乐的不是已懂得的知识,而是要不断的学习。在我们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例如,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需要有护旗手,护旗手最好是一样高,那么老师该怎样选择呢?再比如,老师想知道张振同学和侯志鹏同学谁的个子高,你该怎么做呢?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对照问题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将两名同学站在同一水平地面上,比较他们的高矮。或者通过测量学生的身高进行比较。 提出问题:两名同学我们可以把他抽象成什么图形呢? 板书:线段的长短比较 二、讲授新课 (一)比较线段的长短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线段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很容易知道他们的长短,比如黑板的长与宽等等,但是还有一些线段,往往不容易直接比较它们的长短。如黑板上画出的两条线段,我们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呢? 学生思考、讨论 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再比较两者数据的大小。 让学生就黑板上画出的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展开讨论,学生应该很容易发现和说出,用刻度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可以比较它们的长短。 提出问题:除度量外,有没有其他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引导学生探究,能不能用操作叠合的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叠合法:画一条直线l,在l上作出线段AB,再作出线段CD,并使点C与点A重合,点D与点B位于点A得同侧 让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叠合的方法,移动其中一条线段,使其与另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观察两条线段另外一个端点的情况,并就几种情况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口述。 师生共同将上述分析过程板书在黑板上: (1)如果点D与点B重合,就说线段AB与线段CD相等,记作AB=CD; (2)如果点D在线段AB的内部,就说线段AB大于线段CD,记作ABCD; (3)如果点D在线段AB的外部,就说线段AB小于线段CD,记作ABCD (二)线段的中点 线段中点:若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CB,则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记作AC=CB=1/2AB或AB=2AC=2CB 1、拿出一根无弹性的细绳子,让学生找到绳子的中点 2、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一条线段,请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找出线段的中点 让学生实际操作,探索如何通过折叠的方法得到:一根细绳的中点,一条线段的中点。 (三)线段的性质 思考:1、我们的校园里,草坪上某处出现了一条小路,本来那里并没有路,可走的同学多了就出现了一条路,为什么呢? 2、人们修建公路遇到大山阻碍是,为什么时常打通一条穿越大山的直的隧道? 3、如图,甲、乙两地间有曲线、折线、直线段等4条路线可走,其中哪一条路线最短? 学生思考,回答 师生归纳: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四)性质应用 例、已知:线段AB=4cm,延长AB至点C,使AC=11cm。点D是AB中点,点E是AC中点,求DE的长。 分析:对于这类题,我们可以借助图形直观的看出答案 解: 因为AB=4cm,点D是AB中点,故AD=2cm。 因为AC=11cm,点E是AC中点,故AE=5.5cm。 DE=AE-AD=5.5-2=3.5cm 三、随堂练习 课本第141页练习1、2、3题. 课时小结 引导学生结本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