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心理学pptPPT
犯 罪 心 理 学
主讲 徐俊文
湖北警官学院心理学教研室
Email:Xujunwen1016@; 湖北警官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致力于侦查心理及犯罪现场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有三部著作出版。
自费创办刑事被害预防专业网站——门神网().
电话Email:
xujunwen1016@;
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一)心身问题
即心理与生理的关系问题。有人主张心生相等论,把心理看成就是生理,这实质上就是取消了人的心理。有人主张心生平行论,这是一种二元论的观点。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 的。科学的心理学关于心生关系的理论是:心理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生理活动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根据现代生理学的研究,心生的关系还应当具体理解 为:心理是人体,特别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这就要与中外历史上一个长时期把心理和心脏联系在一起的不科学的说法区别开。人脑产生心理可以从双 头人的心理有所不同和大脑受到损伤者其心理活动要发生变化的现象得到证明。
; 科学的心理学则认为,心物关系是: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对象。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 点,心物的这种关系还可具体理解为:
第一,客观性。外界事物是什么样子,头脑中反映的也是什么样子,二者是近似的。
第二,主观性。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 验、兴趣、世界观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完全相同,它总是带有个人的色彩,这是主观性的表现。
第三,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一员,对人的心理影响最大的是 社会因素。在不同的社会,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不同,心理也不相同,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会具备人的心理。
;二 心理学的概念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心理学(Psychology)。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几千年不中外无数哲学家和思想家都有在探索心理现象,直到19世纪心理学才从哲学的母体中脱胎出来。;心理学渊源(Psychology);三 心理学的目标;(一)描述心理与行为;倾 慕;自 信;桀骜不驯“铁女人”玛格丽特·撒切尔 ;棉??藏针邓小平; 1982年9月24日上午9点,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来访的撒切尔夫人。;(二)解释心理与行为;;;无意暗示;(三)预测心理与行为;水浒传;李星杀人食肉;(四)控制心理与行为;;心理学的目标;四 心 理 现 象 ;(一) 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 2.情绪过程; 3.意志过程;(4)认识、情感与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 其次,意志和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情感和情绪是人的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积极的情感诱发和鼓舞人的意志行动,消极的情感又能阻碍人的意志行动。意志要受情绪的影响,它对情绪也能进行调节和控制。理智战胜冲动,就是意志对情绪调节和控制作用的表现。;(二)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2.个性心理特征;3.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关系;第二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学科性质;(二)广义的概念:;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联系:;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意义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任务
1、探讨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
2、揭示犯罪心理活动的规律
3、探索犯罪对策
;(二)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意义;2、实践意义;四、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特点;第三节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二)研究的有利条件;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四节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2、“面相学”;(二)犯罪心理学的形成;(1)犯罪学的出现与发展;实证犯罪学派 ;中国当代凶杀案排行榜;第一名:白宝山(杀死15人) ;中国当代凶杀案排行榜;第二名:雷国民(杀死23人) ;中国当代凶杀案排行榜;第三名:东北二王 ;中国凶杀案排行榜 ;第四名 魏振海 ;中国凶杀案排行榜 ;第五名:张君(团队杀死50人) ;中国凶杀案排行榜 ;中国凶杀案排行榜 ;第六名 谢先荣 ;中国凶杀案排行榜 ;②恩利克.菲利(Enrico.Ferri,1856-1929); 良好的生活和教育可以使他们避免犯罪,而恶劣的环境和不良的教育则会促使他们犯罪。习惯性罪犯多是因为初次犯罪后,社会对他们缺乏有效的教育改造,出狱后又难找到合适的职业,还受到社会的歧视,无以为生,便继续犯罪,成为习惯犯和职业犯。菲利认为,偶发犯和激情犯也多由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引起犯罪,只是前者多由一些小事引起,后者则多由狂热的情绪冲动导致犯罪。这两种人经教育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