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淮南张集煤矿矿毕业设计说明书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牲征 1
1.1 矿区概述 1
1.1.1 交通位置 1
1.1.2 地形、地貌 1
1.1.3 河流及水体 1
1.1.4 矿区经济概况 2
1.1.5 气象及地震 2
1.1.6 水源及电源 2
1.2 井田地质特征 2
1.2.1 地质勘探程度 2
1.2.2 井田地质构造 2
图1.2 地质综合柱状图 5
1.2.3 水文地质 6
1.2.4 其它有益矿物 7
1.3 煤层特征 7
1.3.1 煤层 7
1.3.2 煤层顶底板 8
1.3.3 煤质 9
2 煤 类 10
3.20、17-1煤层化学性质 10
1.3.4 瓦斯 11
1.3.5 煤尘及煤的自燃 11
1.3.6 开采技术条件及对开采的影响 12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13
2.1 井田境界 13
2.1.1 井田范围 13
2.1.2 开采上限 13
2.1.3 井田尺寸 13
2.2 矿井工业储量 14
2.2.1 储量计算基础 14
2.2.2 井田地质勘探 14
2.2.3 工业储量计算 14
2.3 矿井可采储量 16
2.3.1 安全煤柱留设原则 16
2.3.2 矿井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 17
3.工业广场保护煤柱 17
4.大巷保护煤柱 18
5.井筒保护煤柱 18
2.3.3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 18
P1= Zf + Zd + Zb = (64+0+373.9 + 519) 万t =956.9 万t 18
Zs=(Zg-P1)= (13639.3-956.9) 万t =12682.4 万t。 18
2.3.4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19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20
3.1 矿井工作制度 20
3.2 矿井设计生产力及服务年限 20
3.2.1 确定依据 20
3.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20
3.2.3 矿井服务年限 20
3.2.4 井型校核 21
4 井田开拓 23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23
4.1.1 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23
4.1.2 工业场地的位置 25
4.1.3 开采水平的确定 25
4.1.4 开拓方案比较 26
4.2 矿井基本巷道 32
4.2.1 井筒 32
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35
①.井底车场的型式和布置形式 35
②.空重车线长度 36
1.大型矿井主、副井空、重车线有效长度应各容纳1.0~1.5列列车; 36
Lj——每辆矿车带缓冲器的长度,m; 36
L=1.0×12×4.28+4.5+10=65.86(m) 38
2.顶推调车 38
3.甩车调车 38
4.顶推拉调车 38
(2)硐室 38
Amc——矿井设计日产量,t; 39
Qmc =0.25×4600=1150(t) 39
4.2.3 主要开拓巷道 39
(一)主要开拓巷道主要有主运输大巷、石门及总回风巷,这些巷道的服务年限都比较长,要求能够长时间的满足矿井生产的需要,所以采用半圆拱形断面。 39
B——巷道净宽度,mm; 40
(1)按架线电机车导电弓子的要求确定壁高h3 40
2000 mm; 40
K——导电弓子宽度之半,K=718/2=359,取K=360 mm; 40
D——压气法兰盘的直径,取D=335 mm; 41
(3)按行人的高度要求确定壁高h3 41
=3800(0.393800+1600)=11.7 m2 41
(二)巷道的支护方式 41
5 准备方式—采(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 45
5.1 煤层的地质特征 45
5.1.1 煤层埋藏条件 45
5.1.2 煤质特征 45
5.1.3 煤层的含瓦斯特征 45
5.1.4 煤层顶、底板条件 45
5.1.5 水文地质 45
5.1.6 煤尘的爆炸性和自燃发火危险性 45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5
5.2.1 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45
5.2.2 带区巷道布置 46
(一)带区参数 46
(二)分带参数 46
(三)带区巷道联络方式 46
(四)带区内煤层开采顺序和工作面的接替顺序 47
5.2.3 带区生产系统 47
5.2.4 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47
①一次采全高的综采工作面的年生产能力,按下式计算: 48
②掘进出煤量A1 48
③带区的生产能力 48
(2)带区的采出率 48
5.3 带区车场选型设计 48
5.3.1 带区车场的形式和线路布置 48
5.3.2 带区车场的调车方式 49
5.4 带区主要硐室 49
(2)带区绞车房 50
(3)带区变电所 50
6 采煤方法 51
6.1 采煤工艺方式 51
6.1.1 设计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