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理学02-2PPT
* 生 理 学 PHYSIOLOGY 蔡文杰 usstmed@yahoo.cn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活性物质 配体的作用方式: 疏水性的类固醇激素:与胞内受体结合 亲水性分子信号物质:与质膜受体结合 ? 跨膜和细胞内信号转导 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不仅进行信号转导,还有信号放大功能 细胞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离子通道型受体 指同时具有受体和离子通道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属于化学门控通道 由于接受的化学信号绝大多数是神经递质,也称递质门控通道 区别于电压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G蛋白耦联受体 结构 一个七次跨膜的一条肽链,细胞外有配体结合部位,胞质侧有G蛋白结合部位,也称7次跨膜受体 可与G蛋白结合的配体 生物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蛋白质或肽类激素:缓激肽、促甲状腺激素、黄体生成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其他:ACh、光子、嗅质和味质等 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 α、β、γ三个亚单位构成的三聚体膜蛋白 G蛋白效应器 酶 离子通道 第二信使 是指激素、递质和细胞因子的信 号分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 细胞内信号分子 主要的第二信使:环-磷酸腺苷(cA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环-磷酸鸟苷(cGMP)和Ca2+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 概念:细胞在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细胞 复极化 去极化 超极化 -65 mv 0 mv 静息电位 反极化 } 超射 极化 静息电位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称为超射 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静息电位形成条件 膜内外离子不均衡分布(钠泵活动形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 静息时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电化学驱动力 浓度差驱动力 细胞外的Na+浓度比细胞内高十倍左右,而细胞内的K+比细胞外高几十倍 电位差驱动力 离子在膜两侧形成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静息状态下,膜对K+的通透性较高,为Na+的10~100倍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膜两侧K+浓度差是促使K+扩散的动力 但随着K+的不断扩散,膜两侧不断加大的电位差是K+继续扩散的阻力 当动力和阻力达到动态平衡时,K+的净扩散通量为零→膜两侧的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向膜外扩散的结果,其值相当于K+平衡电位 细胞膜在对Na+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内流的Na+会部分抵消膜内负电位,因此静息电位接近但略小于K+平衡电位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Na泵主动转运 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细胞外K+浓度 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 Na泵活动的水平 动作电位★ 概念: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组成(形态) 峰电位:升支,降支 后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 0 -70 mV 超射 局部电位 正后电位 负后电位 复极化 阈电位 去极化 动作电位的特征★ 全或无 当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即可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便达到一定数值,不因刺激增强而增大,此即“全”; 若刺激强度未达到阈值,则不出现动作电位,此即“无”。 可传播性 整个细胞的细胞膜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同一细胞上的传播是不衰减的 能引起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基本条件: 静息电位条件下Na+受到很强的内向驱动力的作用;峰电位条件下K+受到很强的外向驱动力的作用 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有时间依赖性和有电压依赖性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上升支的形成(Na+内流) Na+的内流超 过K+的外流 足够大的刺激 增加Na+通透性 电化学驱动力 Na+内流,膜去极 化达到阈电位 膜进一步 去极化 膜去 极化 膜对Na+通透性 有电压依赖性 1ms内时间内迅速去极化 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水平 Na+内流与膜去极化 之间形成正反馈 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下降支的形成(K+外流) 膜对Na+通透性 有时间依赖性 膜对Na+通透性在达峰值后便迅速下降 Na+内流停止 电化学驱动力 K+通透性增加 K+外流 使膜复极化 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市政排水管道气囊封堵施工规程》.pdf
- TOPRAAD920印刷模切开槽机.pdf VIP
- 单相整流电路建模与仿真.doc VIP
-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pptx VIP
- 工程概算预算审核方案(3篇).docx VIP
- 神经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气道功能康复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ppt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考试题库及答案(名师系列).doc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押题练习试卷B卷附答案 .pdf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必刷).docx VIP
- 2025年监理工程师之监理概论押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