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耳朵聆听细微爵瓦索尼第二弦乐四重奏《晦涩的六个字母》非常规细节分析.docVIP

竖起耳朵聆听细微爵瓦索尼第二弦乐四重奏《晦涩的六个字母》非常规细节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竖起耳朵聆听细微爵瓦索尼第二弦乐四重奏《晦涩的六个字母》非常规细节分析

竖起耳朵聆听细微——爵瓦索尼第二弦乐四重奏《晦涩的六个字母》“非常规细节”分析-音乐论文 竖起耳朵聆听细微——爵瓦索尼第二弦乐四重奏《晦涩的六个字母》“非常规细节”分析 温德青 作者简介:温德青(1958~),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内 容 提 要]本文通过对意大利作曲家斯特凡诺·爵瓦索尼第二弦乐四重奏《晦涩的六个字母》第一部分在作品的隐喻性、结构方式、音高材料与织体形态等方面进行的微观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对作曲家善于运用微小材料,构建宏大乐章之“非常规细节艺术”理念,以及把被别人忽略的次要音响元素提升为自己重要的音乐元素、并加以夸张与充分发展的高超作曲艺术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 斯特凡诺·爵瓦索尼/Claire/第二弦乐四重奏《晦涩的六个字母》/隐喻性/结构方式/音高材料/织体形态/“非常规细节艺术”/“无表情音乐” 中图分类号: J6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4)02-0009-9 斯特凡诺·爵瓦索尼(Stefano Gervasoni)1962年出生于意大利的贝加莫。1980年在路易·诺诺的建议下开始学习作曲。这次的会面,以及那些与布莱恩·布尼豪赫,彼得·罗兰和赫尔穆特·拉亨曼的会面都被证明是他职业生涯的决定性时刻。从米兰音乐学院毕业后,爵瓦索尼于1990年在匈牙利跟随捷尔·里盖蒂学习,1992年于巴黎完成了Ircam开设的作曲和电子音乐课程。在法国的三年学习,为他的作曲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他于1995年至1996年间获得了罗马大奖。如今,作为巴黎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的他,已被认为是当代乐坛最重要的意大利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个性独特,音响精致,色彩细腻,生动抓人,既有深刻的人文关怀也有和风细雨般的诗意流露。善于把看似简单的材料用极其复杂的手法进行充分地发展,还乐于把噪音与乐音进行有机、合理与巧妙地结合,并主张作曲与思想、技巧与理论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作曲家应该同时也是一个思想家与理论家[2]。 爵瓦索尼的作品曾于2009年被上海音乐学院第二届当代音乐周首次介绍到中国,当时他被特邀为该音乐周的驻节作曲家。在他的个人专场音乐会上,演出了《坠落》、《无压力的标准》和《晦涩的六个字母》三部弦乐重奏作品。其中《晦涩的六个字母》(Six lettres a lobscurite)第二弦乐四重奏(2006)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作品的隐喻性 2.作品的结构方式 3.作品的音高材料与织体形态 4.作品的“非常规细节艺术” 本文将以这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对该曲的第一部分进行详尽分析,以学习这位意大利同行如何运用微小材料,构建宏大乐章之“非常规细节艺术”的技巧,并了解他怎样把被别人忽略的次要音响元素提升为自己重要的音乐元素、并加以夸张与充分发展的高超作曲艺术。 一、作品的隐喻性 令我好奇的是,曲子为何用这六个字母作为标题呢?当代音乐作品分析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作曲家的创作密钥。我推测:这六个字母C、L、A、I、R、E是欧洲女性名字Claire(即是人名也是法文“明亮”的意思)分解而成的,它隐喻了作曲家一段浪漫而又晦涩的情感故事。在写作该文查资料时,看到作曲家在曲目介绍中提及:“我的四重奏是对无表情音乐的尝试性研究,我把表情隐藏在深层次以及折叠在清晰——阴暗相互交替的声音中,在写作上尽量隐藏它,而不是显露它:音乐密封了这些字母的秘密[1]。”2010年,笔者邀请法国作曲家Frederic Durieux教授莅临上音讲学,闲聊中作为爵瓦索尼同事的他证实了我的推测(Claire曾是Durieux的学生)。准确地推测到作品的隐喻性,不仅对作品的理解有了一个正确的出发点,使得对于作品结构、音高以及音色的分析都有了一个合理的、符合逻辑的客观依据。同时,对作品的演奏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至少在情感的表达上,不至于在演奏的表情及风格上产生歧义。因此,可以说该曲密码Claire的隐喻性极为重要,是作品的真正密钥,不揭示它即无法理解、无法分析,无法继续本文的其他部分。这常常是当代音乐个性化写作时期最艰难还原作曲家本意的部分。至于作曲家多次所提到的“无表情音乐”[2],笔者认为这种表面的“无表情”其实隐藏着丰富而深刻的表情,为他所爱的一个学生写了这部长达二十多分钟精致美妙、又动人心弦的音乐,实在不是“无表情”,而是情深意切!另外,标题为“晦涩的六个字母” 的表情达意已足以与他的“无表情”音乐理念形成一种悖论了。他的音乐不仅没有“把表情隐藏在深层次以及折叠在清晰—— 阴暗相互交替的声音中”,也没有“在写作上尽量隐藏它,而不是显露它”,而是用鲜活的音乐向听众坦诚地披露了“这些字母的秘密。”有时,作曲家可能会说些自相矛盾的话,音乐学家切切不可全盘相信,权当“参考消息”即可,此时,听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