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讲 黑洞及致密星研究简史.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970年代,在James Bardeen, Jacob Bekenstein, Carter, 和Hawking等人的努力下,逐渐发展出黑洞热力学。 只要把黑洞的质量对应能量,面积对应熵,表面引力对应温度,黑洞的性质就可以通过类似于热力学定律的形式来表述。 黑洞热力学最终由Hawking在1974确立,他基于量子场论的研究表明黑洞同样可以发出黑体辐射,其温度即对应黑洞的表面引力。 Cygnus X-1 1964年,通过火箭观测发现。 地球上看到的最亮的X射线源。 第一个被普遍认为的黑洞候选体,质量约为太阳的8.7倍。 Riccardo Giacconi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Cygnus X-1属于高质量X射线双星系统,伴星是一个红巨变星。 注意事项 对于黑洞的研究实际上可以从两种十分不同的角度出发:物理学的和天文学的。前者主要是纯理论物理的探讨,而后者更关注理论与实际天文观测的结合。 本课程所讨论的黑洞是“天文学家眼中的黑洞”。 本课程更准确地讲可以认为是“致密天体物理学”。 本课程的内容更适合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有兴趣的本科生了解为主。 期末60%,平时40%。期末考试方式:开卷考试 《黑洞和致密星》课程内容 1、绪论 2、恒星的结构 3、恒星的演化 4、广义相对论基本原理和数学表述 5、场方程和静态球对称外解 6、Schwarzschild黑洞 7、静态球对称理想流体内解:中子星 8、黑洞热力学和霍金辐射 9、黑洞吸积及观测效应 10、超大质量黑洞和活动星系核 俞云伟 华中师范大学天体物理研究所 1687年,Issac Newton爵士描述了万有引力基本原理。 1783年 1796年 1915年,Albert Einstein发表了广义相对论,预言了时空的弯曲。 1916年,Karl Schwarzchild利用广义相对论定义了黑洞以及黑洞的半径。 1963年,新西兰数学家Roy Kerr给出轴对称解。 黑洞究竟存不存在? 它是如何形成的? 英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 第一个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 1919年5月29日,通过在西非普林西比岛观测日全食,拍摄日全食时太阳附近的星星位置,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 基于Karl Schwarzchild早先对辐射压的研究,提出恒星由向内的重力和向外的光辐射压力维持平衡。 因而从理论上阐述了恒星内部的结构,使得可以计算恒星内部温度、密度和压强的分布。 尽管Eddington的模型在当时缺乏足够的物理基础,但1924年观测到的质光关系确实表明从巨星到矮星都表现为理想气体。 提出恒星的能量来源于核聚变(与之相对的是Kelvin–Helmholtz 机制。1939年美国天文学家汉斯·贝特的计算证实了Eddington的猜想)。 1926年,发表《The Internal Constitution of the Stars》一书,成为培养天文学家的重要教科书。 1920s末到1930s,结合最新的量子理论进一步发展他的模型。 白矮星 1844年,德国贝塞尔经过长达10年的观测发现,天狼星在天空的螺旋式运动是双星的轨道运动,因而可推测伴星的存在(质量与太阳相当)。 1862年,美国克拉克父子拍到了天狼星伴星(小狼)的照片,亮度只有天狼星的千分之一(矮)。 1915年,美国亚当斯拍到了伴星的光谱,辐射集中在紫外波段(白)。其表面温度为25000K,因而可估计其半径为6000km,比地球还要小一些。 平均密度约为2×106g/cm3。 2吨/厘米3 根据广义相对论, 天狼B 发出的光线, 其“引力红移现象”应比太阳光的红移明显得多。 Eddington建议天文学家W. S. Adams 作一次检验,1925 年的观测与相对论的计算值完全相符。 既实现了广义相对论的新验证,还证实了白矮星的存在。 白矮星内部的物理机制仍然是一个谜。 Eddington认为, 这样高的密度并不是荒谬的, 在高热的恒星内部, 所有的原子都被剥夺了电子, 在一定条件下, 自由电子完全有可能同裸核紧密地挤在一起, 从而形成极高的密度. 但他疑惑的是恒星内部靠什么样的“非热压力”与引力相平衡呢? 物理学家E. Fermi和 P. A. M. Dirac在 1926 年独立地提出了量子统计规律——Fermi-Dirac统计。 同年年底, 英国理论物理学家R. H. Fowler将这一理论应用于解释白矮星这种致密物状态. 指出电子处于简态, 它所产生的简并压非常大, 大得足以抵抗引力的收缩。 这一结论使Eddington十分满意, 他和许多天文学家认为, 与白矮星有关的问题完全解决了。 H. Fow

文档评论(0)

189****614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