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元代汉民族及其士子的生命归宿与精神追求.docVIP

家园——元代汉民族及其士子的生命归宿与精神追求.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园——元代汉民族及其士子的生命归宿与精神追求

家园——元代汉民族及其士子的生命归宿和精神追求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内容提要】 悲秋是中国农耕民族基于生命意识的文学母题,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它短小篇幅被称作“秋思之祖”,因为它抒写的不是以往士子们个人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精神需要,而是元代在异族统治下整个汉民族及其士子在失去政治家园和精神家园、心理遭受重创的背景下,对归宿——家园这一人的基本层次的需要。秋景所展现的万物皆有归的自然规律,使无依无“根”而身心皆流浪的游子成为作者和元代士子的象征,也启发和引导着游子寻找生命和精神的归宿——家园。 【关键词】 元散曲 悲秋 漂泊 家园  秋士易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传统,悲秋是中国文学的古老主题之一。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它仅仅二十八字的短小篇幅,深得近人王国维的赞许:“寥寥数语,深得唐之绝句妙境”,被人称作“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这首令曲为何能获得这样的殊荣?      一、悲秋——中国农耕民族基于生命意识的文学母题      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中,生命意识是最早和最强烈的意识。从本质上说,生命意识是对生命进程中的时间流逝和生命质量优劣的一种感悟,是对时光易逝、生命去而不返的一种认识。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生命力的强弱与生存意识强烈的农耕先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诗经 》中有许多涉及各种农作物及其生长、反映农事活动的篇章,如《小雅·大田》就表现了丰收后的周人用“稷”(高粱)祭神的活动。在周朝周王常常率领臣民祭天,春天祭祀为“春祈”,秋后祭祀为“秋报”。《小雅·甫田》曰:“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①可见周人“春祈”、“秋报”是想求得农作物丰收和人们生活富足,同时透露出对于自然和人强烈的生命意识。   农耕生活对于植物生命的依赖,生产中对于四时节令的依靠,这使先民们对于自然物候有着敏锐观察和细致体验,并形成物我互动、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作为万物生命的辉煌成熟期和由盛而衰转折期,整个秋季万物生命的盛衰陡转使“秋”成为农耕民族及士子们的瞩目焦点。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秋”使先人们认识到物我生命结构运行的相同,即秋天万物的凋零与人老时容颜身体的衰老相同;更认清了物我生命运行中的本质差异,四季运行周而复始而人的生命一去不返。秋对于物我生命的重要意义强烈地震撼着士子们,“悲秋”也就成为中国农耕民族基于生命意识的文学母题,成为士子们生命情怀的一种特殊表现。   悲秋又是包容性强、内容丰富的文学母题。节气变迁物候变化以及自然生命由盛而衰的肃杀悲凉,常常使善于细微体察的士子们对于物我生命悲伤忧愁,使士子们笔下的悲秋母题生发出生命漂泊、青春难再、物华遭摧残、美好受打击等子题;自然季节“秋”变成为内涵丰富的审美对象,而悲秋作品的出发点和终结点都是悲己。   《诗经》最早吟唱出悲秋的声音。《小雅·四月》曰:”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②这种对于草木枯萎美好生命渐趋消亡的悲哀、离乱时期流浪不归的漂泊感,在屈原的《离骚》中又得到了发展:“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④自然界生命的凋零引起了人类生命的共感,感发出志士才人功业未成年华老大的恐惧和忧伤,宋玉的《九辩》在描写秋景和抒发悲秋之情上皆超过了前二者。“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惨凄增欷兮薄塞之中人”;“叶菸■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因受人谗言而失去官职,不得不漂泊他乡谋生的宋玉,把满腔“贫士失职”的不平、天涯孤旅的漂泊难归、“美人迟暮”的忧伤、生命虚掷的悲哀等,全在《九辩》里抒发出来。刘永济在分析《九辩》时说:“初泛举秋时可悲的原因,后乃结合自己言。己之悲秋乃悲时易过而所事无成也。此篇为后世诗人感事伤时之祖。”《九辩》成为后世众多悲秋子题的源头,如汉武帝的《秋风辞》、曹丕的《燕歌行》、潘岳的《秋兴赋》、李白的《悲清秋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直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漂泊无依——异然于“万物有归”规律外的游子的悲剧命运      与其他悲秋作品不同,《天净沙·秋思》③着力表现是异然于“万物有归”规律外的游子那漂泊无依的悲剧命运。   “枯藤老树昏鸦”,起句典型地再现了暮秋的特点:肃杀晚秋,万物萧瑟,黄叶落尽,昏沉的乌鸦栖息在枯藤缠绕的老树枝上;景物描写为全曲构造了一种泼墨般浓重的沉寂悲凉的氛围。万物凋零让游子看到了生命的受难和无常,产生了“物我皆同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