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同化现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中的同化现象

《聊斋志异》的物化研究 戴冬晴 摘要 本文将《聊斋志异》中二十几篇物化小说划分为体化和魂化两类。综合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倾向,剖析出作者运用物化这一手法的两个目的:物质贫乏,生活困顿的作家在构建幻化世界时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和肯定,获得自救;作家在物化小说中贯穿社会理想、传统道德给小说主人公以超能力使无奈之人实现愿望,并惩恶扬善达到救世目的。 关键词 聊斋志异 异化 体化 魂化 自救 救世 1679年《聊斋志异》大体完成。然未尽脱稿,王渔洋先生士禛按篇索阅,(((后抄本广为流传,以至于人手一本,一捧上书便舍不得放下,“几于家家有之,人人阅之”可以说它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文言文,传承了唐传奇及志怪小说“驰骋天外,幻迹人区的想象特征”,说的是花妖狐魅,鬼神怪异之事。鲁迅先生在谈到魏晋六朝志怪小说的起因时提及志怪小说是为适应佛教,弘扬佛法,又辅助教化。(((它是文言小说但又不是艰涩难懂的文言小说,掺杂着俚语等很多老百姓自已的生活语言,带有白话小说的新气息、新思想,又有点像话本、拟话本之类。翻阅《聊斋志异》不难看出,它既有儒、佛、道教思想,又夹杂着清初资本主义新思想。受《聊斋志异》的语言、思想内容影响,小说集中的物化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普通老百姓幻想式的体化和受佛道教影响的魂化。 一:物化的分类 根据小说主人公是身体异化为物,还是灵魂依附在异物上异化为物,可将《聊斋志异》中的二十多篇物化小说分为两类:体化,魂化。1:体化 体化即小说中的人物身体化为异类。从作者运用物化的目的来看,我们又可将《聊斋志异》中的体化小说分为三个小类:仅证明其为异类;隐喻主人公的某种特性和惩恶劝善。 (1):仅证明其为异类 《莲香》中莲香“倾国之姝”夜叩门而入桑生家,与李氏同事一夫。当知道李氏是鬼时,劝桑生离开李氏,但桑生怀疑其为妒忌。后桑生“渐羸瘠,日饮粥一瓯,”莲香便连同李氏救治桑生且日夜守护。后莲香产子后暴病,尸化为狐。子由李氏借尸还魂后抚养。异史氏曰:“天下所难得者人身。奈何具此身者往往而置之;遂至腆然生不如狐,泯然而死不如鬼。”作者让莲香化狐,只是证明其为狐,然能够不因妒忌,抛弃桑生,更是善待情敌,同事一夫而甚好真是人间难有。 《黄英》中陶氏是黄英的哥哥,与马子才喝酒喝醉后“即地化为菊”“陶卧地,又化为菊”最后醉死后化为醉菊。但评:“返璞归真,乃是本来面貌,又添出酒香一种,则葛巾之漉,无稍瑕矣”[3]。作者把自称为陶渊明后代的陶生酒后化菊,使其落花无言,人淡于菊的品性更让人信服。 此类物化还有《葛巾》《武孝廉》《金陵乙》等。 这类作品,作者多半是以人化为异物来证明其为异物。“化为……”的字眼一般置于文章末尾,给人一种柳暗花明之感,使读者顿时明白主人公在前文描述中的所作所为。作者设置这一环节往往表达了人在传统礼教或传统道德方面不如物的思想,传达出作者对当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由文章的记叙和对文章的理解,主人公化为物后,往往也得到了新生,实现了作者对他们的“奖赏”。 (2):隐喻主人公某种特性 《黎氏》中谢生三十余岁丧妻,遗二子一女。某天在荒郊见一女子,见其“是好女子”,“心悦之”便强合后纳做妾。然“月余,适以公事出,及归,方至寝室,一巨狼冲门跃出。入室,子女皆无,鲜血殷地,唯三头存焉。”此篇作者没有直接写出那荒郊之野的女子化为狼了,但是我们根据文章前后的情节得出那女子就是一头狼。异史氏曰:“士则无行,报亦惨矣,再取者,皆引狼入室耳,况将于野合逃窜中求贤妇哉!”蒲松龄在篇后加的这段话说明,在荒郊再娶者之妇为狼,会破坏家庭,残害孩子。 《素秋》恂九,俞生“试毕,倾慕者争录其文,相遇传送,恂九亦自觉第二人不屑居也。然 “榜既放,兄弟皆黜”。恂九“失色,身仆案下。扶至榻上,病已困殆。”俞生启而视之,有蠱鱼径尺,僵卧其中。恂九认为考取功名是“聊与君分苦耳”。但当他科举一次落第后便再也承受不起打击,变成蠱鱼。作者一生都在科考,至71岁才贡于乡,成为岁进士。作者有着一肚子痛哭欲死的抑郁,有着一腔消磨不尽的幽愤,只恨身不化作蠱鱼径尺![4]这里,作者其实是用蠱鱼隐喻自己,隐喻广大受难于科举考试的寒士。 《梦狼》篇是写白翁梦见参观其长子甲的城阙。“见一巨狼当道”,“见堂上、堂下,坐者、卧者皆狼也。又视坻中,白骨如山。”在那个城阙中,肴蔌即为人肉。异史氏曰:“天下之官虎吏狼比比也,即官不为虎,吏且将为狼,况与猛于虎者耶?”作者将官吏比作虎狼,为官的不为人民服务,反而食人。在这样的官民水火不相容社会中,人们是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作者在当幕僚的一年时间里见惯了这些黑暗行为,揭露出封建机器与人民的阶级对立。 此类小说与寓言有些相似。幻化的物与人在某些品性上一致,如狼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