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

从唐诗中看中国月文化 从三岁孩童咿呀之时就能说出“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句。便流传着“熟读唐诗三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的说法。在众多的唐诗中,有关月亮的诗句为数不少,有人说是唐诗使这个自然之物有了更多的内涵,也有人说是月亮丰富了唐诗的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对月情有独钟的民族,与月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因此月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显赫的地位和深厚内涵又集中体现在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的诗歌中。月亮作为一种自然物象,在诗人笔下是富有特征的东西,她被一代代文人墨客修饰润色,形成她独有的审美价值和含义。既是缠绵的爱情,也是悲欢离合的亲情;是相思相牵的友情,也是难舍难弃的乡情;是朦胧清新的美景,也是旷远高洁的志情。 一、时间意象之月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所以月光是有生命的,时间的。南唐后主李煜发出这样的感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在“春花秋月”时间的流逝中他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回忆。 杜牧《润州二首(其一)》说:“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对于时间而言,我们都是过客而已。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于它而言,都不过是历史舞台上得匆匆过客。 岁月悠悠,天地茫茫,千年万年,世事沧桑。人作为天地间万物的灵长,仰望夜空,明月皎皎,自然引发无穷的思考,思考宇宙的起源,思考历史的兴衰,感悟人生的意义。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朦胧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时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们不觉感慨系之,引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到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封建专制的社会本质是吃人的,而文人骚客他们自己的豪情壮志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的随着月光的流逝而流逝。李白《苏台览古》中说“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他们的生命逸致常常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抛弃。刘禹锡说“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再次引起世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贯穿到现实当中。 二、边塞意象之月 一轮明月遥挂边塞,既有开朗壮阔,雄浑苍茫之境,也有幽怨悲亢,悲凉凄清之情。边塞意象的月是对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的点缀,是对征夫思妇的一种心理慰藉。唐代的边塞或处大漠,黄沙漫漫;或据高山,偏僻苦寒。往往人烟稀少,凄凉萧条。漫漫长夜里和边关、戍楼、长城、羌笛相伴相和的只有那空中的明月,它是那么晶莹,它是那么明亮,引起诗人或美好、或凄凉、或悲壮的感情激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雄浑苍茫。“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隽朗壮阔。“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悠远绵长。这里,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地理名词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从而赋予边塞诗更加博大阔远、混溶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不仅如此,月还是那些戍边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的一种寄托和倾诉对象,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沈如筠的《闺愁》中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在皓月当空的夜晚,她独处空闺,而丈夫戍守南疆。举头看见一轮孤月挂在天际,她不禁暗想,斯人是否也如她一样看着月,心系着她?“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于是她很自然地就想到自己像月光一样倾泻在他的身上,像月华一样陪着他。 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没有战事,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边境上特有的暂时的平静,静谧中潜伏着肃杀和紧张。在这样的情景下,战士想家是极自然的。于是写他吹起笛子,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笛声,我们已体察到这位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末句却从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的艺术效果。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