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分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分析 ??? [摘要]??小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完全,其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若不及时加以矫正,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容易形成攻击性人格,并造成其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有的甚至还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一个小班幼儿的案例,探究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环境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而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 [关键词]? 小班幼儿? 攻击性行为? 个案分析 案例:王俊尧今年3岁,是班级中个子最高,力气最大的男孩。他经常欺负其他小朋友。有时自由活动时他双手一齐拍打他身边小朋友的肚子,把小朋友拍哭。有时,他有意拧其他小朋友的耳朵。有时他学着电视武打片里的动作,指手画脚,,向其他的小朋友操练一番,把小朋友的衣服弄脏,撕破,甚至打伤小朋友的眼睛、鼻子等等。 ??? 明明表现出来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学上被称为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其发展状况既影响幼儿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一种不为社会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 ???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等,是一种身体上的攻击;稍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我们不要极力强迫、制止 和指责,应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干预。矛盾冲突。 ??? 攻击性行为会妨碍幼儿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性行为还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幼儿,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幼儿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时,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正。 ??? 一、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 (一)遗传因素 ???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陕等自然特征。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1986年Rushton等人对269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了敌意和攻击性行为的追踪测量发现:同卵双生子攻击性行为的相关(r=0.40)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r=0.04),说明了幼儿攻击性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是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的差别,虽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行为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 ??? (二)家庭教养方式 ??? 有一些家长非常溺爱孩子,过于放任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挖!”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如上述案例中的明明,爸爸妈妈外出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奶奶个性好强,文化素质低,外号是“死不讲理”。奶奶担心自己的孙子在学校吃亏,就经常这样教育孩子,致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不健康的自护心理。明明的同桌是琦瑞,琦瑞胆小、老实,明明常常无缘无故把他弄哭。明明却认为自己很有本事,很像电视武打片里的“英雄”、“老大”。 ??? 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说一个孩子在偶然出现几次的攻击性行为后,得到了“便宜”,尝到了“甜头”,其攻击性行为的欲望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其他孩子或家长的赞许,其攻击性行为就会日益加重。 ??? (三)大众传媒 ???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由于儿童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差,因此,孩子很容易模仿其周围的人或影视镜头里人物的攻击性行为。而当电视进入每一个家庭后,幼儿每天用于看电视台的时间很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幼儿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据统计,在美国,平均每小时电视节目中有5~6次暴力发生,在幼儿节目里,尤其是星期日早晨的节目里,每小时有25件身体攻击的事件。 ??? 有资料表明,经常看暴力影视的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上述案例中的明明在家常常看电视。奶奶不识字,也不知道什么样的节目适合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