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头针疗法_1课件
3.MS 3 额旁2线 épángxiànⅡ (胃区、肝胆区)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胆经头临泣穴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对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疼痛有一定疗效,对肝胆疾病引起的右上腹部疼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胁肋痛、乳房胀痛。眩晕、目病。 【刺法】: 从头临泣穴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4.MS 4 额旁3线 épángxiànⅢ (生殖区、肠区) 【部位】: 在头前部,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3厘米)。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急性膀胱炎引起尿频、尿急,糖尿病引起烦渴、多饮、多尿,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对下腹部疼痛有一定疗效。 【刺法】: 从此线上端进针,沿皮向下刺入1寸,行快速运针手法。 (二)顶区 5.MS 5 顶中线 Dǐngzhōngxiàn 【部位】: 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段。 【主治】: 头痛,眩晕,高血压。 中风失语,昏厥,癫狂,痫症。 腰腿足病症。如瘫痪、麻木、疼痛。 小儿夜尿、脱肛。 【刺法】: 从百会穴进针,向前沿皮刺, 透至前顶,行快速捻针手法。 6.MS 6 顶颞前斜线 Dǐngniè Qiánxiéxiàn (运动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从头部经外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引一斜线,并将其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下肢瘫痪: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瘫痪;下2/5段(言语一区),治疗对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口水、发音障碍。 【刺法】:用长针由前神聪沿皮向 悬厘穴方向刺入,或用2寸长针由上 点向悬厘分段接力刺,行快速运针 手法。 7. MS 7 顶颞后斜线 Dǐngniè Hòuxiéxiàn (感觉区) 【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顶颞前斜线之后1寸,与其平行的线。从督脉百会穴至颞部胆经曲鬓穴引一斜线,将全线分为五等分段。 【主治】上1/5段,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下肢感觉异常及后头痛、颈项痛和头鸣;中2/5段,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下2/5段,治疗对侧头面麻木、疼痛等。 【刺法】用长针从百会穴刺入,向颞部曲鬓穴透刺,或用2寸长针从上点作分段接力刺入,然后行快速捻针手法。 8.MS 8 顶旁1线 DǐngpángxiànⅠ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4.5厘米),从膀胱经承光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4.5厘米)。 【主治】: 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明。 腰腿病症。瘫痪、麻木、疼痛。 【刺法】: 从通天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9.MS 9 顶旁2线 DǐngpángxiànⅡ 【部位】: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6.75厘米)。由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长1.5寸(至承灵穴)。 【主治】: 头痛,偏头痛,眩晕。 肩、臂、手病症。 【刺法】: 由正营穴向后沿皮刺入1.5寸。行快速捻针手法。 (三)颞区 10.MS 10 颞前线 Nièqiánxiàn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颔厌穴至悬厘穴连一直线。 【主治】: 偏正头痛,目外眦痛,耳鸣,痫症。口腔病症。 运动性失语、周围性面瘫。 【刺法】: 由颔厌穴进针,沿皮刺入透悬厘穴,行快速捻针手法。 11.MS 11 颞后线 Nièhòuxiàn 【部位】: 在头的颞部,从胆经的率谷穴向下至曲鬓穴连一直线。 【主治】: 头痛,偏头痛,眩晕,耳鸣,小儿惊风,鬓发部疼痛。 【刺法】: 从率谷穴进针,沿皮向下透曲鬓穴,行快速捻针手法。 (四)枕区 12.MS 12 枕上正中线 Zhěnshàng Zhèngzhōngxiàn 【部位】: 在后头部,即督脉强间穴至脑户穴之段。 【主治】: 头痛,头晕,颈项强痛。目疾。 癫狂,痫症。 腰背痛、 【刺法】: 从强间穴进针,向后沿皮刺至脑户,行快速捻针手法。 13.MS 13 枕上旁线 Zhěnshàng Pángxiàn (视区) 【部位】: 在后头部,由枕外粗隆督脉脑户穴旁开0.5寸(1.5厘米)起,向上引一直线,长4厘米。 【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白内障等。 【刺法】: 由此线的下端进针,向上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14.MS 14 枕下旁线 Zhěnxià Pángxiàn (平衡区) 【部位】: 在后头部, 自玉枕至天柱。 【主治】: 治疗小脑损害引起的平衡障碍,肢体共济失调。头项痛,眩晕。 【刺法】: 由此线的上端进针,向下沿皮刺入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 (五)操作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