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如何做好事不吃亏
如何让做好事不吃亏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从“左”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从把社会的整体需求、利益与个体的需求、利益对立起来的观念中摆脱出来,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同时,肯定个体需求与利益的合理性,全社会在评价、取舍时,更注重自己的利益,利益意识、自主意识、自强意识、平等意识的显著增强。
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求利性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内在动力机制。市场利益驱动机制也会对人性中追求物欲的一面给予系统的培植,难免使一些人滋生利己主义,讲奉献少讲索取多,凡事斤斤计较利害得失,甚至以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种种不道德手段牟取利益。不仅如此,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还会导致市场经济价值准则逾越市场活动领域,无限制地扩张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认识、评价和指导社会生活的通用原则,这就会遮蔽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导致人际关系的物化、非人性化。社会核心道德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特别是时下很多人慨叹:做好人好事难。说难不是在于做好事本身,而在于要面临不确定的风险。自从出现“彭宇案”、“李凯强案”等,做了好事,却在现实的法庭上败诉。这些案例引发的效应就不断被放大,使人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晦暗心理,做好事反而吃亏使很多人在面临相似情况时裹足不前,或者是做好事之前被迫留下音像资料以证明自己清白等各种场景。这样的信任危机无时无刻不拷问着社会的道德良心: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做好事、讲美德时也变得如此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当然,怕也有怕的理由,因为确实有不良受害者奉行“不是你惹的祸,哪来这般好心”的奇怪逻辑,更有部分居心拨测的人讹诈做好事的人的善意。许多人纷纷陷入一个可怕的道德怪圈:人人都对社会之道德匮乏表示痛心,希望好起来,但人人又都不自觉地为自己的道德行为设置了很多前提条件,如社会的体制、法律不够完善等。
要使助人为乐精神长存,这需要鼓励更多的人成为见义勇为者,而我们的社会必须有一种机制来保障行善者的利益不受损失。这样的机制可以是官方的,也可以是民间的,其主体该包括教育、传媒、社团及各种保障机构,共同营造见义勇为不吃亏的社会氛围。尽管各地出台了一些举措,也做了大量工作,对见义勇为者给予荣誉和奖励,但是,这些举措还是自发的零碎的个别的,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还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已经形成的见义勇为吃亏的观念。只有为见义勇为者建立一整套包括医疗保障、荣誉表彰、评烈评残、抚恤救助、法律救助、人身保护和社会尊重的见义勇为回报系统,真正体现社会和国家对见义勇为者的尊重和照顾,也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去见义勇为。
规范和有力的法律体系,以及透明、公正的裁决。让那些唯利是图、企图讹诈者得到惩处,同时,让真正做好事的精神得到褒奖和弘扬。针对见义勇为产生的纠纷或者争议,司法机关或者有关部门必须严肃对待,因为这些事件往往在群众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要以透明、公正的裁决还原事实真相,打消群众的疑问和顾虑。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道德观念的宣传。媒体应该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讴歌生活中的见义勇为事件,给予见义勇为的鼓励和赞扬,即使面对相关纠纷事件,也应该从正面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不能危言耸听,宣扬消极的态度。
“见义不为,无勇也。”中国民族的血液里,历来流淌着一种叫作“侠义”的东西,现实主义的蒙蔽或许能一时消退这种豪情,但“为国为民”的精神不应该消失。虽然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改变舆论导向,但如果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特别是一名党政干部更应该带头践行不怕吃亏,愿意吃亏的精神,不仅独善其身,更兼济天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