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与《诗言志辨》(上).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自清与《诗言志辨》(上) 朱自清是著名的作家、诗人,也是著名的学者。如果说《背影》、《荷塘月色》是他创作的最负盛名的文学作品,那么,与两篇佳作名声相当的他的学术著作自然非《诗言志辨》莫属。前者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后者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作为学者的朱自清是与《诗言志辨》一书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随祖父定居扬州。他在北京大学读的是哲学,而内心十分喜爱文学,后来他转而以文学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一边创作,一边研究。他长期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讲授的科目也是中国文学。朱自清个性冷静、理智,他不苟同,也不轻易立异,作文如其为人,所撰学术论文尤其如此,他对问题每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提出见解,撰文条分缕析,辩论仔细深入,往往能照幽烛微,这些特点都带着他早年接受哲学训练的清晰痕迹。朱自清一直关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状况,他以欣喜的心情对该领域研究取得每一次大的进步都加以热情、善意地鼓吹和鼓励,曾撰写《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诗文评的发展》二文,后面一篇是合评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和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这两篇书评不仅扩大了三种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在当时的影响,而且对促进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反思和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他写这两篇书评有亲切的体会,是因为他本人对中国文学批评史有思考,有研究,有心得和真知,是专家谈他自己的本行,所以,处处显得游刃有余。   文学批评史是一门从外国舶来的学问,与文学史同根而生。在当时,有人对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抱有成见。“以为无创作才的才去做批评工作,批评只是第二流货色”,他们当然也不愿意去研究它(见《诗言志辨?序》)。这是对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的表现,为朱自清所不取。他关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谈过两条重要的意见。第一条意见是关于我们何以需要中国文学批评史,它的重要性何在,他说:   也许因为我们正在开始一个新的批评时代,一个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就得认识传统里的种种价值,以及种种评价的标准;……再说我们对现代中国文学所用的评价标准,起初虽然是普遍的――其实是借用西方的――后来就渐渐参用本国的传统的。……文学批评史不止可以阐明过去,并且可以阐明现在,指引将来的路;这也增高了它的趣味和地位。还有,所谓文学遗产问题,解决起来,不但用得着文学史,也用得着文学批评史。(《诗文评的发展》,《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这说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符合当时重估文学价值、重建批评标准的需要,是从单纯“借用”西方的文学标准转到“参用”中国固有的文学思想传统的变化过程中必然提出的一种要求,因此,它并不是以纯粹研究古人为目的,而是在阐明过去的同时,也担负着阐明现在、指引将来的任务。一句话,朱自清认为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今人“用得着”的一门学问。   第二条意见是关于我们应当如何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他说:现在我们固然愿意有些人去试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但更愿意有许多人分头来搜集材料,寻出各个批评的意念如何发生,如何演变――寻出它们的史迹。这个得认真的仔细的考辨,一个字不放松,像汉学家考辨经史于书。这是从小处下手。希望努力的结果可以阐明批评的价值,化除一般人的成见,并坚强它那新获得的地位。(《诗言志辨?序》)   早期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大致有两种做法:一是编撰通史式的专著,如陈钟凡、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等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著作;二是寻出一些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概念,对它们的本义和流变进行辨析和梳理,朱自清希望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来”(《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下册),因此既需要通史式的批评史研究,又需要对“批评的意念”作专题探析,二者都是为建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的系统”所需要。所谓文学批评“意念”,用今天的话来讲,实际上就是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观念、概念、术语、范畴,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关键词”。当时,除了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研究已经取得优异成绩、产生影响之外,学者对文学批评史上的“意念”也在不断探索研究之中,取得了成绩。郭绍虞在这方面的耕耘尤为勤悫,撰写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神”“气”说》(载于1927年《小说月报》十九卷一期)、《文学观念与其含义之变迁》(载于1927年《东方》二十五卷一期)、《文气的辨析》(载于1928年《小说月报》二十卷一期)等文章。不过,相对于通史式的研究,后者尚未成为普遍的风气,影响也还不显。有鉴于这种情况,朱自清提出了应当加强对文学批评“意念”研究的衷心期待。他说,如“诗言志”、“思无邪”、“辞,达而已矣”、“修辞立其诚”诸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