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梁超讲解痰饮课件.ppt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梁超讲解痰饮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梁超讲解痰饮课件

痰 饮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梁 超 一、定义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古通“淡”,指 水一类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 饮:指水液,是一类病理性质的液体之名称。 痰与饮均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但一般较稠浊者为痰,清稀的为饮。痰分“有形之痰”、“无形之痰”,可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而饮则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本篇冠以“痰饮”,但依传统中医定义,则又为“饮”病了。 实际上,由于不同脏腑病变所致的水液敷布失常均可引起痰饮病变,所以临床表现各异。 二、病名源流 《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 《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 《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 三、范围 饮停胃肠与消化系有关:慢性胃炎、慢性泄泻。 饮停胸胁与呼吸系有关: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等。 饮溢肌肤则多与心脏、肾脏以及内分泌有关:心力衰竭、肾炎或肾病水肿、粘液性水肿等。 四、病因病机 发病:起病一般缓慢,也可有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程较长。 基本病机:三焦气化失宣----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病位:肺、脾、肾三脏。 病性:阳虚阴盛。是输布、运化失调,水饮停积为患,属因虚致实之证----水饮属阴类,非阳不运,阳虚阴盛,则使气不化津,寒饮内停。 病理基础:中阳素虚,脏气不足。 五、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痰饮: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病证鉴别】 ①悬饮与胸痹 相同点:胸痛。 不同点:a.疼痛部位与性质:胸痹在胸膺部或心前区突然发作、历时短暂的闷痛,且可引及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b.诱发加重因素:胸痹发作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或情绪激动有关,而休息或用有效药物后得以缓解;悬饮的疼痛多在转侧、呼吸时加重,有咳唾引痛的特点。c.伴随症状:胸痹伴有心系症状;悬饮伴有肺系症状如咳嗽、咯痰等,并可见胁间饱满。 ②溢饮与风水 风水表实:水肿而无汗,身体疼重,此与溢饮基本相同。 风水表虚:肢体浮肿,并见汗出恶风。 ③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 相同点:均可见“咳逆上气,喘满,咯痰”等临床表现。 不同点: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均有不同。 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患日久积渐而成。 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 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 支饮是痰饮类型之一,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 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 联系:肺胀在急性阶段,可以表现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型,又具有支饮的特点;哮病可属于伏饮范围。 【相关检查】 肺----呼吸系统: 脾----消化系统: 肾----泌尿系统: 与此相关的鉴别诊断的有关检查: 胸片、CT、MRI、B超、内镜、胃肠钡盐造影、内分泌、免疫、代谢及组织检查等 六、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标本的主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是本病的特点,但有主次之分。本虚----阳气虚衰;标实----水饮留聚,水饮为阴邪。 2.辨病邪的兼夹:痰饮为阴邪,属寒证,但也可郁久化热。邪气久踞,可以阻滞气机而并见气滞之证。其本为阳气虚衰,卫外不固,或阴邪踞内,风寒相引则易致外邪入侵而兼见表证。 【治疗原则】 《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临证指南医案》“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证治汇补》“初宜分消,次宜调养,虚宜补中,久宜暖肾。” 治疗基本原则----温化。并据标本主次、病邪兼夹的不同而随证用药:水饮壅盛则荡涤饮邪治标,阳微气衰则温阳益气以治本;兼表者温散,在里者温化;邪实正虚者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温清并用。 【分证论治】 Ⅰ. 痰饮 此为狭义“痰饮”,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引起。 ①脾阳虚弱证 ②饮留胃肠证 Ⅱ. 悬饮 为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肺虚----有素体如此,有疾病使然;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则各有所重。至于饮阻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或是耗损肺气,也是此病的常见转化之一。 ①邪犯胸肺证 ②饮停胸胁证 ③络气不和证 ④阴虚内热证 Ⅲ. 溢饮 是水饮流溢四肢肌肉为患。四肢肌肉为脾所主,水在皮下不得出,乃为肺气郁痹不宣、玄府毛窍闭塞之故。因此,该病多与肺脾输布、运化失常有关。 表寒里饮证 Ⅳ. 支饮 是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之病。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