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国光强迫症课件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一、概念及基本特征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观念(obsession)和强迫行为(compulsion)为主要临床相的精神障碍(一类神经症)。 基本特征: 1、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 2、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3、病人体验到观念和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的意愿,需极力抵抗,但无法控制。 4、病程迁延者可表现仪式动作为主而精神痛苦减轻,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DSM-IV的解释 是一种焦虑性的障碍。 特征: ⑴病人体验到的思想或内在驱使是他自己的,是他主观活动的产物,有受强迫的体验 ⑵主观上感到必须加以意识的抵抗,这种反强迫与强迫是同时出现的。 ⑶病人觉得不正常、不合理并有改变的愿望。 二、流行病学 平均发病年龄为20岁左右,在15-59岁人口中,患病率为0.3‰(中国,1982)。天津(1982)患病率为0.13‰:广州报告为0.83%,上海报告为1.62%。 国外有资料显示,估计普通人群患病率为0.5‰(Nemiah,1985)。复习文献,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在0.05~1%之间。 美国(1984)5大城市流调发现终生患病率为2.5%,6个月的时点患病率为1.6%。 男女比例基本接近; 城乡接近 发病高峰年龄为15-20岁,平均发病年龄21.2岁,女性发病晚于男性,男性为19.1,女性为23.4 31%第一次发作:10-15岁 约50%一70%的患者是在一次应激事件之后发病。 疾病初期大多极力掩盖症状,故很多人需要历经5一10年才就诊 约1/2的患者有抑郁症状 部分患者能在1年内缓解。 病情超过1年者通常是持续波动的病程,可达数年。慢性持续病程者占76.6% 症状严重或伴有强迫人格特征及持续遭遇较多生活事件的患者预后较差。 苗国栋 经典精神病学教科书:OCD少见 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1983):一般人群中OCD年患病率介于0.01%-0.23% 沈版《精神病学,第二版》(1990):1982年全国十二地区流调资料OCD患病率0.03% 近年流调资料:OCD患病率介于2-3% ECA研究(1984):OCD终生患病率2.5% NCS-R(2005):OCD终生患病率2.3% 患病率增加可能的原因 诊断标准变迁 人类文明化进程结果(包括商业宣传影响) 苗国栋 起病年龄:多数患者起病于青少年期 三分之二于25岁之前起病 约三分之一于童年或少年期起病。 只有15%的病例于35岁以后起病 性别:两性患病率相似,起病年龄呈双峰 男性患者起病年龄小,伴随抽动障碍者较多、家族史阳性者多 晚发者女性为多,部分于妊娠期、产褥期起病 强迫症的共病(一) 强迫症的共病(comorbidity)现象 重性抑郁: MDD终生患病率高达70% (Pigott,1994) 双相障碍 OCD+MDD共病者患BD终生患病率55.8% (38/68)(Perugi et al. 2005) 双相障碍患者为主的样本中,OCD终生患病率23.4% (Cassano GB, et al. 1999) 社交恐惧症:互为共病( Richter MA , et al. 2003),277名OCD、SAD、PD患者 OCD+OCSDs共病SAD终生患病率达47% SAD共病OCD+OCSDs终生患病率为41% 强迫谱系障碍:常见(Pigott,1994) 躯体变形障碍——27% 人格解体障碍——26% 社交焦虑障碍——16% 人格障碍:常见,多种(Pigott,1994) 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或抽动症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采用7轴诊断 轴1 精神障碍; 轴2 人格特征、人格障碍或人格改变(人格特征和智力水平) 轴3 躯体疾病; 轴4 疾病或障碍的相关因素;(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 轴5 最重功能损害;(全面功能评估) 轴6 现状总评; 轴7 诊断间关系 临床上实行多轴诊断,应把最严重和最紧急的的诊断放在首位,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干预。 诊断的主次顺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化的。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 (二)生化因素(神经递质研究) (三)脑病理因素(影像学研究) (四)心理社会因素 (五)药源性强迫 (一)遗传因素 有关强迫症的遗传学研究不多,结论也缺乏说服力。 强迫症患者与双亲的同病率为5—7%,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双生子研究显示,同卵双生子同病率明显高于异卵双生 子,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达65%。 一级亲属中OCD的患病率为15%一20%。 OCD患者的一级亲属OCD或抽动秽语症患者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OCD患者亲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