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课件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 刘小霞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2:身体状况 3:心理、社会状况 常见护理诊断 1.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部炎症有关。 2.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粘稠,患儿体弱、无力排痰有关。 3.体温过高 与肺部感染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心衰、呼衰、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肠麻痹等 5.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消耗增加有关。 预期目标 1.患儿气促、发绀症状逐渐改善以至消失,呼吸平稳。 2.患儿能顺利有效地咳出痰液,呼吸道通畅。 3.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4.患儿的并发症在住院期间能及时发现和得到有效处理。 5.患儿在住院期间能得到充足的营养。 护理措施 1.维持最佳呼吸功能。 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环境调整与休息。 指导使用适当的体位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遵医嘱给氧。 备好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 护理措施 2.维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 转换体位、拍背协助排痰。 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 遵医嘱予抗生素,祛痰剂。 3.发热的护理。 护理措施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轻症肺炎患儿的观察 重症肺炎患儿的观察【除全身中毒症状及呼吸系统的症状加重外,可出现循环、神经、消化等系统的功能障碍】 循环系统:心衰,肺水肿的表现及处理。 神经系统:颅内高压的表现。 消化系统:中毒性肠麻痹的表现。 护理措施 5.营养及水分的补充。 6.健康教育。 护理评价 患儿是否能顺利有效地咳出痰液,呼吸道通畅。 气促、发绀症状是否逐渐改善以至消失,呼吸平稳。 住院期间体温及其它生命体征是否恢复正常。 住院期间并发症是否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处理。 能否得到充足的营养。 痰培养目的 目的:检查痰液中的致病菌及药敏试验以协助临床诊治,为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 痰培养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但由于上呼吸道定植正常菌污染,使痰培养致病菌的培养率较低。 痰培养采集方法 自然咳痰法:嘱患儿先用洁口液,再用清水漱口,深吸气后用力咳痰于培养瓶中。【能配合的较大患儿】 经环甲膜穿刺采集痰标本,经纤维支气管镜、支气管灌洗采集标本。【可提高致病菌检出的准确率,但患儿及家长不易接受】 人工气道吸引采集标本。 痰培养采集方法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由于小儿不能配合,采集痰标本无法采取自然咳痰法;而采用厂家生产的一次性婴儿吸痰器,成本太高,增加家属的经济负担。 采取一次性输液器留取痰培养 采取一次性注射器留取痰培养 一次性输液器留取痰培养 取出无菌输液器,使用无菌剪刀于墨菲管上端约15cm处剪断(设该断点为A端),墨菲管下端输液管全部剪掉弃去(设该断点为B端)。将A端与吸引管玻璃接头连接,B端与吸痰管连接,然后按照吸痰法操作流程进行吸痰,吸痰过程中使墨菲管与地面垂直,A端朝上B端朝下,这样痰液便会停留在墨菲管内。吸取所需量痰标本后关闭吸引器,将A端和B端分别与玻璃接头和吸痰管分离,将A端套住B端。如此一来,墨菲管就形成了一个密闭的无菌容器,内装有痰液标本,核对好病人信息并贴上标签后可以直接送检。 一次性注射器留取痰培养 方法:撕开注射器的外包装,带上无菌手套取下注射器的轴心,分离其前端的橡胶,用橡胶堵在空管的后端,使空管后端密封住,取下的针头插入橡胶内,针头后连接玻璃接头(玻璃接头另一段连接吸引器);注射器乳头前端连接吸痰管,使整个注射器与吸痰管及负压吸引器连通。痰吸在注射器内2~5 m l即可。关掉吸引器开关后,分离吸痰管、玻璃接头,取下针头,然后将轴心放回空管内推橡胶即可把痰标本放入试管送检。 痰培养采集方法 优点: ①取材方便 ,可以按照患儿年龄大小选择适合型号的吸痰管,减轻对患儿不必要的损伤 。 ②此法制作简单,要注意无菌操作原则。 痰培养采集及运送的注意事项 1.清晨第二口痰为佳,防止唾液及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 2.严格无菌操作。 3.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价值高。 4.连续采集3-4次,每次大于24小时。 5.送检时间小于2小时,最好在半小时内。 6.送检期间要予以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检。 * * 实施 评估 诊断 计划 评价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