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火封妒妇》中妒妇形象.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之推火封妒妇》中妒妇形象

《介之推火封妒妇》中妒妇形象   内容摘要:妒妇是明清文学中常常出现的一类人物形象。不同于三从四德的贤妻孝妇,她们是一群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凭借她们彪悍的性格,不向一夫多妻制妥协,成为明清文人口诛笔伐的对象。本文通过分析《介之推火封妒妇》里的妒妇原型和心理机制,探索明清文学里妒妇形象。   关键词:《介之推火封妒妇》 妒妇原型 心理机制 妒妇结局   艾衲居士的《豆棚闲话》是明清世情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其叙事形式及思想深度堪比西方文学名著《十日谈》,深受历代文人喜爱。书中深刻揭露人性的卑鄙、世情的丑恶。小说语言隽永,读来酣畅淋漓,自有一股不平之气涌于心头。以史为本,虚实相接,讥讽世情,是本书较为突出的写作方法。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想象,赋予品行高洁的历史人物以市井小民的七情六欲,使他们跨越时空的界限,打破正史所塑造的端庄印象,形成一种甚至是与原型截然相反的性格,形成独特而震撼的艺术效果。如开头第一篇《介之推火封妒妇》写得颇具特色。作者从语言、心态、行为方面入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妒妇段明光、石尤的形象,反映出明清时期颇为严重的“妒妇现象”。   一.妒妇原型与改编原因   《豆棚闲话》中的三则翻案故事将文人雅士称颂的高洁义士从“神坛”中拉下,赋予其世俗庸常的一面,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在《介之推火封妒妇》故事中,妒妇石尤奶奶的原型是介之推的母亲,其姓名不详。据历史记载,介之推帮助晋文公获得帝位后,功成身退。晋文公感念其功劳,追逐不舍。无奈之下,介之推与母亲躲入山林中,引得晋文公最后只能放火烧山,逼其而出。《左传》里记载:“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从对话来看,介之推的母亲用生命理解并支持介之推的高尚节操,是一个睿智且深明大义的女性,是传统意义上的忠烈节妇。在《介之推火封妒妇》中,作者受到当时现实生活的影响,着重表现刻画“妒妻”、“悍妻”的形象。于是,将这位有节气的“母亲”虚构成为外貌丑陋,内心凶狠的妻子—石尤。不得不说有其独特的内涵与意义。   纵观明清文坛,受到社会生活的照应,妒妇在明清文学特别是小说文学题材中独树一帜。如《红楼梦》中夏金桂、《聊斋志异》中的江城等。正如《聊斋》里说的“娘子军肆其横暴”,“胭脂虎啖其生灵”。在清代褚人获的《坚瓠续集》中记载,官绅人家的妒妇常用阴毒的方法残害小妾和侍婢,比如“捣蒜纳婢阴中,而以绳缝之”,“以锥钻其阴而锁之,弃其钥匙于井”。妒妇的泼辣残忍使士人难以忍受,撰写文章对妒妇口诛笔伐,成为宣泄不满的有效途径。如谢肇淛《文海披沙》中写的一则故事,大致是讲常遇春有一个善妒的妻子。一日,朱元璋送常遇春两个美貌的婢女,常遇春于无意间夸赞婢女的手白皙,结果被妻子果断地砍下来。受到惊吓的常遇春几乎精神失常,朱元璋知道后,将这个善妒的女人分尸赐给众大臣。根据近代学者分析,此事应属后人编纂。但是,也可从此故事中看到明清善妒成风的社会现状。作者将贞洁烈妇拉下“神坛”,改编成为妒妇,具有较强的社会历史意义。   二.妒妇的内心机制   《介之推火封妒妇》中,讲到有一女子名为段明光,因丈夫刘伯玉饮酒后在段氏面前朗诵了几句曹植的《洛神赋》,又趁着醉酒之势口不择言,导致段氏以为刘伯玉偏爱水神之美,对自己毫无怜惜之情。于是,跳水自尽,期待死后为水神。这则著名的故事反映出了女人典型的嫉妒心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巴斯曾在1992年做过一个实验,用来研究男女各自在遭遇配偶对他人感兴趣时,最令他们烦恼、不安的事情。结果表明,60%的男性认为性让他们不安,而只有17%的女性选择该项。而有83%的女性认为伴侣与竞争对手关系亲密深厚令她们痛苦。因此,当女性感到伴侣对自己情感不忠时,情绪最为强烈,产生嫉妒心理。而这种嫉妒心理的强弱取决于配偶对此的态度以及自身的敏感程度和忍受能力。文中段氏认为洛水神女的仪态姿容使得丈夫产生好感,对他们的夫妻关系产生了威胁。这种不安全感引发段氏的嫉妒。丈夫醉酒,口不择言无疑火上浇油,使嫉妒更深一层。因此,外界的刺激加上段氏本人在情感方面较低的容忍度和较强的敏感度使段氏直接跨越理性思考,走向极端。其结果就是,在投水后的七日后,段氏寻夫而来,要求与洛神比个高低。可见其妒之深。   而本篇小说中,石尤奶奶更是比段氏更高一层,完全地展露出妒妇的真面目:没事找事、面目狰狞、敏感猜忌、心肠毒辣、手段凶狠、心态决绝。文中提到石氏原来容貌标致,因为介之推掩护重耳出逃,来不及回家相告,乃至一十九年毫无音讯。石氏便从揣度丈夫出轨开始,内心从惴惴不安发展到郁愤难平,继而相由心生,变得面目狰狞,这是妒妇的第一阶段,此时的嫉妒被称为怀疑性嫉妒。在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