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芝与陶渊明田园浪漫情怀
叶芝与陶渊明田园浪漫情怀
内容摘要:尽管不同的社会经历、时代背景和不同文化传统,叶芝和陶渊明这样两位堪称“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民族诗人同样向往脱离尘俗、回归自然,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展露出相同的田园浪漫情结。本文以叶芝《茵纳斯弗利岛》和陶渊明《饮酒》(五) 两首诗歌为代表探讨他们诗歌中渴望回归自然、追求安宁幸福的人类共性。
关键词:叶芝 陶渊明 田园浪漫情怀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是现代爱尔兰和英国的代表诗人,经历了英国诗坛的沧桑变迁—后期浪漫派、唯美派、象征派和现代派。他在每个时期都写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巨大的适应力、永不枯竭的创造力和更新自我、不断开拓的精神[1]。因以精美的艺术形式表达了整个民族的精神,1923年叶芝荣膺诺贝尔文学奖。陶渊明(365-427)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田园诗人,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都表现出浓厚的隐逸主题和风格;他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从他开始自然景物不再作为人事的陪衬,而作为主要的描绘对象被写入诗歌,从而开辟了新的审美领域和艺术境界。叶芝和陶渊明这样两位堪称“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的民族诗人尽管遥隔数万里,相距1500年,具有不同的社会经历、时代背景和文化传统但同样向往脱离尘俗、回归自然,因而吸引我们去探究他们诗歌中的浪漫田园。以下着重从《茵纳斯弗利岛》和《饮酒》(五)两首诗歌展开讨论。
一.不同社会经历、时代背景下的田园情结
《茵纳斯弗利岛》是叶芝早期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他当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I will arise and go now, and go to Innisfree, and a small cabin build there, of clay and wattles made; And I shall have some peace there, for peace comes dropping slow, dropping from the veils of the morning to where the cricket sings.“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筑起泥巴房”,“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早晨的薄雾落到蟋蟀唱歌的地方”诗歌表现出他逃避现实的唯美主义倾向,透出一种梦幻感伤。首先,叶芝少年时光的很大一部分是在母亲家乡—斯莱戈度过的。当时那里还非常迷信,流传着各种神话传说和鬼怪故事,这个天生敏感害羞的少年时常感到孤独和痛苦,他难得的快乐就是跑到被赋予了神话传说的山洞或湖岛大做白日梦,这对叶芝以后的成长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其次,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灾难:不绝于耳的噪音、雾化的毒气、污染的水流侵害着人们的健康;资产者的道德观也悄然毒化和败坏着古朴淳厚的伦常;世纪末的暴力和战争更是让人恐怖和绝望。年轻的诗人面对现实不由得滋生一股思乡怀旧的浪漫情绪。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末年,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都非常尖锐。其时朝政混乱,社会动荡,黑白颠倒,人心惶惶。陶渊明天性善良、个性纯朴、人格高尚,在目睹了太多的黑暗与阴谋,亲历了太多的残酷与血腥后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给他的心灵提供了一个新的归宿。
二.不同生活环境中的思想状态
叶芝生活的爱尔兰海岸蜿蜒、岛屿为主,茵纳斯弗利岛(Innisfree)就是母亲家乡斯莱戈的一个湖中小岛。《茵纳斯弗利岛》这首诗题目中“Innisfree”的谐音使我们联想到“inner freedom”(内心自由)。由于他少年时期的经历,叶芝一直想仿效美国著名散文家梭罗的做法找一个世外桃源。他选中了幽静秀丽的茵纳斯弗利岛,但始终不能如愿。一次偶然机会,叶芝走过伦敦舰队街(Fleet Street),忽听水声叮咚,看到一家商店橱窗里装饰着一股小喷泉,喷出的水顶着一只小球,使它在空中不停转动而不落下来,这样的场景重又点燃了他少时的梦想,于是蕴藏在心灵深处的感情如泉水般流淌而出。搭小屋、种云豆,看蜂儿采蜜;清晨薄雾如面纱;夜晚只听蟋蟀浅鸣;小岛在月光下银色一片,正午阳光里却又紫光闪烁;黄昏中落霞与红雀齐飞,斑驳闪耀在小岛上空。他显然已沉浸于祥和的美景之中:即使站在人来人往的道路上,诗人都似乎能听到那湖水轻拍的声响。
陶渊明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崇尚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诗人主张回归田园,追求与人为伍,融入自然。饮酒(五)选自陶渊明的名作《饮酒二十首》,写于他归田后第十二年(约公元417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句看来朴素平常,却意味深长;他自己虽住在人来人往的农村,却一点也没有感受到车马的喧闹,之所以能做到这点也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