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找契合点,架设读写结合桥梁
寻找契合点,架设读写结合桥梁
对于读写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韩愈的一句话则揭示得更为形象,他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也就是说“耕”是“获”的前提,“学”(阅读)是“文”(写作)的基础。张志公先生在谈到读写关系时说得也很明白,他说:“我一向重视写,为了写而重视读,读是为了写。”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书读了不少,却仍然写不好作文,这正说明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鸿沟。如何引导学生由读向写自然过渡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用心架设读写结合的桥梁,这桥梁便是读写契合点。
一、 以开头、结尾作为契合点
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而急于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瓴之势,使文章尽显其妙。中学语文课文中堪称“凤头”“豹尾”的开头、结尾俯拾皆是。教师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不失为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永久的悔》一文。
开头: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也是俯拾皆是……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结尾: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这样写,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题,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像这样的“凤头”“豹尾”,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探究: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是一种最常见、最便捷的开篇方法;结尾再点题,照应开头,能使文章尽显结构完整之妙,并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仿照这样的开头、结尾。
又如《巴东三峡》一文的开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民谚开头,渲染三峡一带的险恶气氛,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写作中引用一些古诗词、谚语、歌曲开头能增强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教师的引领,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湖山中学实验点一名同学在写“家乡的西湖公园”时便用这种方法开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诗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西湖无与伦比的美,我的家乡也有一个西湖公园,它虽不像杭州西湖一样闻名遐迩,但它却是我灵魂的栖息之地。”学习引用古诗兼对比开头,自然、新颖。受此启发,另一名学生在写“我的母亲”的作文时这样开头:“‘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每逢听到阎维文的这首耳熟能详的《母亲》时,我的脑海里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结尾写道:“朱自清珍藏的是父亲的背影,孟郊珍藏的是慈母手中的细线,而我珍藏的却是母亲手中的那把花雨伞。”
再如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一文,开头一组排比加设问,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自然地引出了全文主旨。朱自清的《春》结尾用了排比兼比喻的修辞,属于抒情式的结尾,鲁迅《故乡》结尾用耐人寻味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了自然收尾式……这些开头、结尾都不失为“凤头”“豹尾”。
当然,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或开门见山,或巧设悬念,或引用材料,或运用修辞……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并活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二、 以过渡、照应作为契合点
一篇文章,好比一台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教师应依据课文内容适时点拨、引领,如过渡句通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过渡语能使文章衔接紧密,行文如流水般自然。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在文章中,除了过渡句、过渡段之外,有的文章在意思转折不大或不太明显的地方,还可以采用“过渡词语”来过渡,如既然、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尽管、其实等等。文章照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与照应。如《少年爱因斯坦》这篇课文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