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嘎达梅林》音乐风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议《嘎达梅林》音乐风格

小议《嘎达梅林》音乐风格   《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作曲,1956年创作。交响诗取材于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并以流传极广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基本音调创作。嘎达梅林的音乐风格体现了蒙古族的音乐情感,现实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为最后胜利继续进行着武装斗争的思想情感。   嘎达梅林交响诗音乐风格《嘎达梅林》是蒙古族的一首短调民歌。它所歌唱的,是现代历史上蒙古族的一位英雄。“嘎达”是人名,“梅林”是官衔。嘎达梅林是蒙古哲里木盟达尔汉族的职位低微的小官。他面对封建王爷勾结国民党军阀,欺压人民的残酷现实,扯起了造反的旗帜,提出“为了土地,为了自由,让我们拿起武器起义”的庄严口号。于是,四面八方的贫苦牧民纷纷加入了起义军。他们转战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后因被内奸陷害,在辽河畔战斗中被敌包围,全部人马壮烈牺牲。英雄倒下了,悲壮的歌声却永存于蒙古族人民的心间。东蒙人民将嘎达梅林的事迹变成长篇叙事体的颂歌。原有歌词五六十段,音乐家安波整理、翻译成现在的4段词。它突出了原民歌的主题,也便于演唱和记忆。   《嘎达梅林》的每段歌词都以飞得高原的鸿雁起兴,比喻英雄的宏伟大志。歌曲结构方整,他是两个对称的乐句。   上句从羽调式的主音6开始,首先进入上五度音3,63这五度进行,为整首民歌奠定了一个庄严、肃穆的基调,然后经两次起落,最后再起,奋力作出三个向上的四度跳跃,到达了整曲的1,后转主音6上,进行长时间的发挥。   这种起伏跌宕的旋律,象征着英雄百折不挠,经历艰辛,他那高大形象终于耸立在内蒙古草原上。   下句同样经过三次曲折,最后落在主音6上。   如果说,上乐句突出了对英雄的歌颂,那么下乐句则突出了对烈士的怀念。嘎达梅林诞生于民间,他牺牲了,人民把他的名字深深地埋在心底。请看第七小节5616,这里的六度大跳,八度进行,都很有悲壮气势,紧接的第八小节1156又转入低回婉转,表现了先烈与人民间的骨肉之情,第九小节中的51是五度下行跳进。它与曲首63那个上五度跳进相互呼应,不仅含有悲壮气氛,还具有稳定、沉静的功能,再次显示了嘎达???林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嘎达梅林》的歌词看,它是一首长篇叙事歌;其曲,属短调民歌,采用了五声音阶的羽调式,上下乐句虽然都落至主音6。然而,由于上句是向上的起句,下句是向下的落句,相互呼应的起落,使音乐得到了平衡,即使多次反复唱颂,仍很有兴趣。歌曲的节奏铿锵有力,旋律采用一字一音的配置,从而加强了感情的厚度,歌曲深刻地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无限敬仰和深切怀念。   音乐中体现出来的情感,当然也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音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仅仅表现出人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欲望等情感性的东西。如古代文献《乐记》所说,这是“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仿佛作为情感产生的具体情景、事件等都被过滤掉了,只是保留下情感本身。换言之,音乐之表达情感而不去揭示这种情感所赖以产生的那些依据。这就是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比较有描述性的,在乐曲中甚至可以听出鸟鸣和流水声等。但是,作家自己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理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器乐曲中也有称为“音画”的样式,这样的乐曲能够在听者的想象中唤起某种图景或境界,但是这种图景或境界仍然十分飘渺、浮泛,远不如诗歌和散文中所描写的那样明细,更不如绘画所描绘的那样确定而直观。在这类乐曲中,也仍然如贝多芬在谈到他的《田园交响曲》时所说的那样:“感受多于音画”。   《嘎达梅林》交响诗,辛沪光作曲,1956年创作。   交响诗即取材于嘎达梅林的历史故事,并以流传极广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的曲调为基本音调创作的。   交响诗开始是一段引子,由第二提琴和中提琴奏出了颤音背景,表现辽阔无边的草原,暗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这一背景上,由第一小提琴轻轻地以长音进行,演奏了原民歌第一句:下行的句尾暗示着英雄的悲剧命运。简短的引子之后,开始了从原民歌变化出来的主部第一主题,由双簧管主奏,弦乐作颤音的背景衬托。这个主题音乐,描绘了草原生活的和平景象,辽阔宽广。它出现两遍之后,在伴奏音乐中,即出现不安的三连音,预示着即将发生的故事,紧接着出现了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是用原民歌的音调创作的。它具有环绕的音型,带有不安、痛苦、无可奈何的意味和气息。它经过5次不同音区的重复之后,在三连音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重新演奏了第一主题,所不同的是小提琴和大提琴形成复调,伴奏也不断加强。这一切意味着草原和牧民由不安情绪转成将爆发的反抗,情绪越发激动和愤怒。   副部一开始,小号一个反抗的音调。人民要反抗,但长号和大号却演奏了一个反面形象的主题,这是封建王爷开始镇压的音乐:人民的力量聚集着,由不安的主题,变为号召起义的主题,也就是嘎达梅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