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制造”奥运盛宴下隐忧
“中国制造”奥运盛宴下隐忧
“中国制造”风靡伦敦奥运会
除了天天都有金牌和奥运明星在国歌声中诞生外,谁都没有想到, 2012年伦敦奥运会场外最耀眼的巨星居然是大获全胜的“中国制造”。
据马来西亚《中国报》报道,此次预期可为英国带来10亿英镑收入的奥运纪念品,65%由中国制造。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当晚绚丽的烟花表演,到各国入场的运动员服装,再到游客们购买的各种纪念品,背后都有“中国制造”的身影。它们可能利润率很低,也没有品牌效应,但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国实业遭遇危机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坚持让世人瞩目。
7月初,美国代表团奥运开幕式上所穿着的礼服因其“中国制造”的“出身”,在美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参议院多数党领袖里德甚至扬言应将其全部焚烧。但是,无论美国的政治家们是否喜欢中国制造,伦敦奥组委以及各参赛代表队对中国制造却青睐???加。
本次为美国队提供服装的是大连大杨集团。2008年奥运会该企业就已经为美国队生产队服,该企业80%的产品是为国外著名西装品牌贴牌加工,年出口西装500万套。而东道主英国队的入场服以及伦敦奥组委的官员、裁判员服装,总计1.1万套西装礼服,由山东烟台的一家服装生产商生产。
在以小商品闻名世界的浙江义乌则揽下了伦敦奥运会毛巾、床单被罩、装饰品、钥匙圈、衣服等多个种类特许产品生产。甚至手摇旗、手推喇叭、直角喇叭、帽子、艺术眼镜也成为伦敦奥运会的“座上宾”。
往往像奥运会这样的重大赛事,都存在下单时间短、制造工艺要求高等问题,在短时间内能够达到设计和生产标准的,只有中国制造企业能够实现。在当前形势下,“中国制造”的非价格竞争优势正在日益凸显,并将成为提振出口士气的因素之一。
目前,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而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
理性看待“中国制造”
那么多的“中国制造”能够现身奥运会的商品市场,本是中国制造业的荣耀,但由于“中国制造”科技含量不够、产品档次低,往往和山寨、蝇头小利、缺乏品牌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而且随着国内成本的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让中国制造的成本不再便宜,甚至阿迪达斯等代工企业已经把工厂都迁出中国。所有这些不免使“中国制造”又遭遇某种尴尬。
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这是“中国制造”绕不过去的怪圈。很多中国企业还是依靠来样、来料加工,而产品设计、生产原料和加工设备大多依靠进口,这样就导致了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制造”占到65%以上,而中国企业仅能分享蝇头小利,不禁让人感叹。
中国有着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品牌决定了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要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不是靠小部分名牌产品、短时间的质量保证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众多的企业持之以恒地维护和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需要国家真正从根本上进行扶持。
不过,从目前来看,这并不意味着东南亚、印度或者中欧甚至进行“再工业化”的美国能够取代中国制造,世界仍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更离不开“中国制造”。
成本上升所导致的产业转移形势确实严峻,但对于制造业的决策者们而言,生产业务从中国转移出去的进程将十分缓慢,短期内有采购者大量离开中国的情况,但发生的概率并不大。最重要的原因是任何一个有可能的替代者在规模化生产方面的条件都不如中国。比如,中国制造在全球玩具市场上有着高达95%的占有率,这种庞大的产能意味着,任何一个竞争者若希望达到对中国制造构成挑战的水平,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成本。而对他们来说,考虑到制造业的利润并不丰厚,投入这些成本的回报可能不会太高。而且任何产品的生产都不是单一工厂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全产业链的分工合作。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制造在产业链的完备程度上要远高于其他竞争者。
此外,中国拥有大批技术娴熟的员工,企业的管理者也比较适应如何组织大规模生产。但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人力资源方面的瓶颈并非短期内可以弥补,需要中长期的积累与沉淀。
目前,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全球经济正饱受衰退煎熬,中国也难以避免。无论是低迷的投资,还是冷清的外贸,抑或是惨淡的用电量,都显示出中国经济放缓迹象。但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寒冬,“中国制造”仍然独擎实业大旗,贡献税收,力挺就业,不仅撑起伦敦奥运的顺利举办,也将中国经济的前行扛在肩上。
中国经济转型之痛
一边是伦敦奥运会上的“中国制造”饕餮盛宴,一边是阿迪达斯等代工企业把工厂迁出中国,中国制造业似乎已经到了必须面对尽快转型升级这一局面的时刻,这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破茧成蝶”必须经历的阵痛。
最近几年来,企业生产线外迁的例子屡见不鲜。早在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之际,耐克就率先关闭了旗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