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义”与“利”探戈
“义”与“利”探戈
急功近利的企业、明目张胆的“伪公益”,使公益营销在中国遭遇“水土不服”,针对公益营销的质疑此起彼伏。
孟瑶最近有点烦。上个月,在广州一家美容产品公司任市场部经理的她接到了新任务——策划一个公益活动方案,以配合公司即将推出市场的几款营养产品。
“活动预算有多少,打算怎么做?”孟瑶问总监。公司以往从来没有做过公益活动,她心里没有底。总监的想法倒是很简单:传统的市场活动做过很多,收效越来越不显著,邀请名人“坐台”花费还很大,现在流行“公益营销”,还不如拿钱去做公益,购买品牌美誉度。但对于具体的做法,他也没有多少主意:“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点钱,然后让他们在款待经销商的晚宴上亮相、向企业致谢如何?”
“那简直糟糕透了!”一走出办公室,孟瑶就嘟囔。此前就有公益界的朋友在她面前批评过这种“施舍-感恩”型??“慈善秀”,主因是会给受助孩子的心灵带来负面影响,“那是企业捐的这点钱所远远弥补不了的”。随后,她所咨询的公益界人士果然一致反对简单粗暴的捐赠方式,并向她推荐了包括恤孤会在内的几家NGO,建议她寻找专业合作伙伴。
“就我个人来说,很愿意和NGO合作,把公益和营销都做到实处。”孟瑶说,但是NGO提供的单个项目预算都超出了公司的预算标准,更别提长期合作方案了。更主要的问题是,每天打开电视、翻开报纸,简单粗暴的“慈善秀”无处不在,总监反问她:“既然别人都是这么做,也有效果,我们凭什么要花更多金钱和精力?”
元年,萌芽
孟瑶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下中国社会的公益营销现状。
七年前,当中国青年策划人魏涛第一次在中国提出公益营销的概念时,多少有点曲高和寡。尽管许多企业家都做过一个与公益有关的梦,可睁开眼睛,面对的仍是精打细算的现实。公益的利他与资本的逐利之间,似乎横着一条鸿沟,无法逾越。
然而,随着过去这些年里公民意识、消费文化的转变,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公益营销上的不遗余力及其呈现出的显著成效,这个最早从美国“舶来”的新概念渐渐为本土企业所认识与接受。
5·12汶川大地震使2008年成为中国的公益元年,NGO们崭露头角。而其实,这一年对企业CSR意识的提升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当年,围绕汶川大地震产生的几个与企业公益相关的话题,历经数年一直热议至今。
话题之一,是“疯狂”的加多宝捐出了1亿元,在网络热炒后引发民众抢购,成为“英雄”式民族品牌的象征;话题二是“首善”陈光标的“脱颖而出”,派钱、砸奔驰,引发公众热议;而与此二者相对的另一个焦点,则是万科地产董事长王石抛出的那句“万科(在地震后)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企业的捐赠活动不应成为负担”,使万科深陷舆论漩涡,企业声誉一度跌入谷底。
理性的学者和企业家们都承认,彼时王石说的是大实话,从其后万科援建的积极性更可知,万科的救灾诚意较之加多宝不遑多让。但二者一荣一损,可见藉由公益态度体现出来的企业形象,是如何轻易就深入人心,形成相对固化的印象。
公益营销兴起,正当其时。
乱象初生
林雨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两年中国公益营销的热度。别误会,她不是公司人,也不是NGO人,而是一名资深的都市报记者。也就是这两年里,很多一线城市的报纸都专门增加了公益相关的版面,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对企业公益活动的报道。
但在密集的采访中,林雨对这些企业的印象算不上美好,皆因林林总总的公益活动多半大同小异,尤其是民营企业,“无非是向某个弱势群体捐点钱物,或者请他们到某个游乐场玩一趟,其中最受企业‘青睐’的群体是孤贫儿童。”而与现场之张灯结彩、声势浩大相对的是,这些活动很多为一次性、或仅成短期系列,能与企业的长期战略和品牌核心价值形成令人信服的结合的并不多。
“赚取舆论和公众关注后就消失无踪,这些单独、割裂的公益活动,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果?”林雨常常怀疑。当她去问企业的时候,又往往得不到满意的回答,因为很多企业评估公益活动绩效的标准仅是媒体的关注度,从未想过要使用工具测量其社会效应。
林雨的感受正符合魏涛对当下中国公益营销现状的观察。在他看来,无论是现在民营企业普遍采取的单次慈善捐赠、公益活动形式,还是当年轰动一时的加多宝亿元捐赠,严格来说都不算典型的公益营销,而更符合“事件营销”的定位。
从那些有着卓越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跨国大公司的经验看来,企业无论采用何种主题、形式,成功的公益营销都应该是以坚持强大的社会责任信念为基础的。它必然是一个拥有长期战略的、持续不断、坚持不懈的历程,而非一时的冲动和创意。
中国民营企业并非没有这样的先行者。众所周知,阿里巴巴的企业核心价值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其开展的所有公益活动都有一个特色:公益与商业模式结合,并紧密围绕着“创业帮扶”的大方向而展开。
以5·12地震后其开展的青川公益项目为例,在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