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击蛮荒秘境中白尾梢虹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击蛮荒秘境中白尾梢虹雉

目击蛮荒秘境中白尾梢虹雉   据说毒瘾渐深的人,会越来越难以满足,只有不断加大剂量,才能得到新的快感。观鸟也差不多,菜鸟时代是最幸福的,即使在家门口,每次出门也总能见到新种,惊喜一个接着一个。但这样的好时光很短暂,从2004年开始观鸟,我逐渐走遍了全国,然后发现,收获新种越来越难了。“毒瘾”已深,没办法,只有走更远的路,爬更高的山,去探索更加蛮荒的秘境。到2011年,一个名字开始经常萦绕在我的心头:白尾梢虹雉!   是啊,只有白尾梢虹雉,这传说中的华丽神物,才能重新燃起我的激情!中国一共有3种虹雉,都生活在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上,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摄影师已经拍到绿尾虹雉和棕尾虹雉的美丽图片。只有白尾梢虹雉,由于数量更稀少、分布更偏远、而且天生警觉,即使是跟踪研究多年的科学家,也没能拍到一张清晰的图片。   越是困难的,魅力越大,于是我开始搜集白尾梢虹雉的资料。科学家研究最久的种群是在高黎贡山的大塘,但是前两年资深观鸟人钟嘉老师跟随青年科学家罗旭,不畏艰险爬上了山脊,经历大风大雨和冰雹,却发现这个种群不见了,很可能遭到了猎捕。隐约听说香港观鸟人曾在川滇边界附近的山口见过一次,不过没有准确情报。除此之外,2008年5月下旬,北京大学科考队在西藏墨脱翻越多雄拉雪山时,在南坡意外目击了白尾梢虹雉,并且用小数码拍下了记录照,参加科考的鸟友记者陈亮还写了很详细的功略。于是我决定在2011年相同季节去多雄拉雪山碰碰运气。   去西藏墨脱,在中国最偏远的地方翻雪山,最好还是有个搭档,而且还必须是既喜欢观鸟又擅长爬山的,和坐看云起(网名)通了一个电话,两人一拍即合。本来因为要爬雪山,我准备只带轻便镜头400/5.6,但是在早上出发去机场之前,我终于又狠狠心带上了沉重的大炮500/4和脚架,以免有好机会时后悔,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2011年5月8日,我们从北京飞到了拉萨。要在西藏爬雪山,必须要提前一周来适应高原反应。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我们两个感觉良好。第二天我们包了一辆越野车,先去错那县喜马拉雅山两侧活动。接下来几天,我们经历了在海拔4380米的错那县城高反强烈、彻夜难眠,经历了在中印控制线附近被边防军反复盘查,欣赏了喜马拉雅山南坡峡谷的壮丽景色,收获了蓝大翅鸲、红腹灰雀、血雉、几种太阳鸟和岩羊,然后一路沿着雅鲁藏布江向东,于5月13日下午达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翻越多雄拉雪山的起点——林芝地区派镇,当天约好了背夫。   翻越多雄拉山的路,是世世代代墨脱人与外界联系的通道,从派镇出发,中间经过拉格、汗密、背崩三个住宿点,走4天到达墨脱县城。近几年这条路又成为户外圈子里最著名的艰险徒步路线,但是此路整个冬天都被大雪封闭,每年5月之后才能开山,第一个住宿点——拉格,就是我们搜寻白尾稍虹雉的基地。   5月14日一早,天还黑着,我们和背夫还有一些当地人爬上大卡车出发了,大卡车开了17公里,到达松林口,我们跳下车,鞋上装好冰爪,正式踏上14公里的翻越多雄拉雪山之路。其实从松林口到拉格强度并不大,松林口海拔已经有3700米,多雄拉山口4221米,上升不多,到拉格又下降到3200米。从松林口到多雄拉山口这段路很陡,没走多远我就落在了后面,自从2004年开始观鸟以后,我已经多年没有参加高强度的登山,体重足足增加了20斤。我的队友“坐看云起”身材瘦长、体力很好,和惯于爬山的背夫们走在前面,我们用对讲机联系。大约3个小时,我到达山口,在下面松林口天气还很晴好,但是上面整个多雄拉山口被浓雾笼罩,冷极了,积雪没膝,完全看不清方向,确实显露出凶险可怕的面目。好在五一以后没有下新雪,五一期间驴友们留下的足迹清晰可见,过了一会就走出了浓雾,又见到阳光,南坡壮丽的峡谷和森林伸展在脚下。   我们很幸运,遇上了一个好天,大家放松地在阳光下休息。这时一个背夫忽然叫起来,寻声望去,只见远处高高的雪坡上两只雪鹑正从容不迫地走着。哈!加新种啦,真是好兆头!有鸟了,我和队友都把轻便的400/5.6准备好。休息了一会儿,开始下山。本来在夏季无雪的时候,这条路是“之”字型的盘山路,可以走牛马的,但现在完全被深雪覆盖。只能从陡坡直接下去,这样更快,但也危险,经常一步没踩实就滑坠几十米,非常恐怖,也非常刺激,好容易用脚和登山杖止住下滑,起来发现400/5.6镜头的遮光罩里灌满了雪,敲一敲,一个雪柱掉了出来,整个下陡坡的过程,我总共敲出了3个雪柱,每次还得用餐巾纸吸干镜头表面的水珠。   这一段陡坡路,背夫比较紧张,他们倒是不怕滑坠,而是担心雪崩。一路到处都看见崩下来的雪舌。越往下走,积雪融化越明显,白顶溪鸲在雪地上飞来飞去,真是生命力顽强的鸟儿!下到缓坡以后,积雪化了不少,已经能看出道路,危险已过,不用担心迷路了,背夫们快步而去,鸟越来越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