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50后”作家不再是文学变革推动力量
“50后”作家不再是文学变革推动力量
80年代,“50后”同“30后”一起,与主流意识形态度过了一个暂短的蜜月期,被放逐的共同经历,使其心理构成有一种文化同一性,控诉“文革”和倾诉苦难使这两个代际的作家一起完成了新时期最初的文学变革。值得注意的是,“知青”作家一出现就表现出与复出作家——即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的一代人——的差别。复出作家参与了对50年代浪漫理想精神的构建,他们对这一时代曾经有过的忠诚和信念有深刻的怀念和留恋。因此,复出之后,那些具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总是将个人经历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他们所遭受的苦难就是国家民族的苦难,他们个人们的不幸就是国家民族的不幸。于是,他们的苦难就被涂上了一种悲壮或崇高的诗意色彩,他们的复出就意味着重新获得社会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力,他们是以社会主体的身份去言说和构建曾经经历的过去的。“知青”一代无论心态还是创作实践,都与复出的一代大不相同。他们虽然深受父兄一代理想主义的影响,并有强烈的情感诉求,但阅历决定了他们不是时代和社会的主角,特别是被灌输的理想在“文革”中幻灭,接受再教育的生活孤寂无援,模糊的社会身份决定了他们彷徨的心境和寻找的焦虑。因此,“知青”文学没有统一的方位或价值目标,其精神漂泊虽然激情四溢,却归宿难寻。
但是,“知青”作家与复出作家在内在精神上毕竟存在着文化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决定了这个时代文学变革的有限性。就其生活和文学资源而言,那时的“50后”还不足以与“30后”抗衡。王蒙、张贤亮、刘绍棠、从维熙、邓有梅、李国文、陆文夫、高晓声、张弦、莫应丰、张一弓等领衔上演了那个时代文学的重头戏。“50后”在那个时代还隐约地有些许压抑感,因此也有强烈的文学变革要求。现代派文学就发生于那个时代。当然,把现代派文学的发生归于“30后”的压抑是荒谬的。应该说,这个如期而至的文学现象的发生,首先是对政治支配文学观念的反拨,是在形式层面向多年不变的文学观念的挑战。这个挑战是“50后”作家完成的。虽然王蒙有“集束手榴弹”的爆破,张贤亮有《习惯死亡》的发表,但是??普遍的看法是残雪、刘索拉、徐星等“50后”作家完成了现代派文学在中国的实践。从那一时代起,“30后”作家式微,“50后”作家开始成为文坛的主体。此后的“寻根文学”、“新写实小说”以及“新历史主义文学”等,都是由“50后”主演的。特别是2000年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平(《抉择》)、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王旭峰(《南方有佳木》),全部是“50后”,成为“50后”文学登顶的标志性事件。此后,熊召政(《张居正》)、徐贵祥(《历史的天空》)、贾平凹(《秦腔》)、周大新(《湖光山色》)、张炜(《你在高原》)、刘醒龙(《天行者》)、莫言(《蛙》)、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等先后获得“茅盾文学奖”,“50后”作家无疑已经成为当下文学的主流。这个主流,当然是在文学价值观的意义上指认,而不是拥有读者的数量。站在这个立场上看,获奖与读者数量不构成直接关系。如果说,90年代以前的获奖作品,比如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路遥《平凡的世界》等都拥有大量读者的话,那么,近几届获奖作品的受众范围显然缩小了许多——纸媒的“青春文学”或网络文学有大量读者,但这些作品的价值尚没有得到主流文学价值观的认同,尽管可以参评,但还没有获得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因此难以获奖。
“50后”刚登上文坛时,除了他们新奇的艺术形式、敏锐的艺术感觉,也正是他们的批判性和时代感为他们赢得了声誉。那时的他们如东方蓬勃欲出的朝阳,他们青春的面孔就是中国文坛未来的希望。他们在80年代发起或推动的文学潮流或现象,无论曾经受到过怎样的诟病和批判,他们的青春气息至今仍然给我们巨大的感动和感染。那时的他们引领着社会新的风潮,也表现着那个时期的社会心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虽然表现了对色彩的敏锐感觉,使小说在形式上如彩练当空五彩缤纷。但是,当我们走进黑孩生活的现实世界时,一股强大的黑暗扑面而来。命运多艰的黑孩一直生活在成人世界的丑陋中,他只能用想象的方式拒绝现实。有趣的是,黑孩越是不幸,他幻想的景象就越加美丽动人。莫言没有用世俗的眼光考虑黑孩的外部世界“如此黑暗”是否政治正确,他就要用极端化的方式书写他心爱的人物,同时也以极端化的方式批判了现实的“恶”。只有这样,1985年的莫言才会异峰突起而成为当代文学的英雄;贾平凹的创作几乎贯穿新时期文学30年。他1978年发表《满月儿》引起文坛注意,但真正为他带来较高文学声誉的,是1983年发表的描写陕南农村生活变化的“商周系列”小说。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是:《鸡窝洼人家》、《小月前本》、《腊月·正月》、《远山野情》以及长篇小说《商州》、《浮躁》等。这些作品的时代精神使贾平凹本来再传统不过的题材走向了文学的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