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史记》中外来词研究
《史记》中外来词研究
摘 要: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纪传体通史,它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从这个角度讲,它亦不失为研究我国古代汉语词汇尤其是汉代的词汇构成的一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本文对《史记》中的外来词进行计量分析,从语义、语源、结构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类,总结汉代外来词的特点。
关键词: 《史记》 外来词 汉代
一、外来词的界定
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外来词有不同的称呼。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称“外来语”,罗常培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中称“借词”,周祖谟先生称“外来词”或“借词”,高明凯、刘正埮先生称“外来词”,史有为、葛本仪等先生采用“外来词”一说。目前学术界逐渐统一称“外来词”,本文也采用此说。
对于外来词的界定,学术界分歧很大,分歧主要在于意译词是否归属于外来词。吕叔湘、王力、周祖谟、胡裕树、高明凯等先生都认为意译词不是外来词。但是有些学者则不同意上述观点。邵敬敏先生在《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中提出了“广义外来词”和“狭义外来词”两个概念。认为狭义外来词即“主要根据非汉语词语的语音,用语音相近的汉字译写或直接用外文字母替代而构成的新词”;广义外来词包括“全部音译词、音意半译词、意译添意词、意义兼译词、汉外混合词、借形词、直译词、音译词”等八类。另外,有些学者已经明确主张意译词属于外来词。葛本仪、岑麟祥、张志公均主张意译词属于外来词的范畴。
我赞同意译词属于外来词。意译词和本民族自创的词是有区别的,它描述的是外来的概念,比如外族的风俗物产,造词时也是按它的意义选用汉语语素的。
因此我认为:外来词就是从国内的少数民族或国外的语言里借来的词,和利用汉语语素创造的用于表达外来概念的词,包括音译词、半音译词、音意兼译词、意译词等。
本文研究的《史记》外来词指的是:从汉朝国内的各民族或国外语言里借来的词,以及利用汉语语素创造的用于表达外来概念的词。
二、《史记》中的外来词
中华民族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乱之后,秦汉时期逐渐趋于统一???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语言文字方面,进行了一番统一,即“书同文”。汉兴以后,“通关梁,不异远方”,于是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同时也加强了与周边国家与部落的友好往来。出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方面的需要,语言也随之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史记》中就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下面就从三个方面将其分类。
(一)语义分类
1.大量的国家、民族、地理名称。
《史记·大宛列传》中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乌孙、扞罙、于田、楼兰、奄蔡、安息、条枝、身毒、黎轩”等;《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匈奴、朝鲜、屈射、丁零、浑庾、呼揭”等;《史记·朝鲜列传》中“真番、临屯”等。
安息(ān xī):古代中东的地名和国名。波斯史学家多称安息的创建者为Arsak,汉人就以其王的名字而称这一国家为安息。《史记·大宛列传》:“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葡萄酒。城邑如大宛。其属小大数百城,地方数千里,最为大国。”
于田(yú tián):古代西城城郭王国,又称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有人认为,于田可能是Godan的对音。《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东则扜罙,于田。于田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
黎轩(lí xuān):西域古国名,相当于埃及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的译音。《史记·大宛列传》:“(安息)其西则条枝,北有奄蔡、黎轩。”
奄蔡(yān cài):古代游牧部落,分布在咸海至里海一带。《史记·大宛列传》:“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国,随畜,与匈奴同俗。”
身毒(shēn dú):是中国对印度的最早译名。原文为梵语Sindhu。在古代文献中亦作申毒、辛头、印度等,都是同音异译。《史记·大宛列传》:“(大夏)其东南有身毒国。”
2.大量的人名、官职名。
《史记·匈奴列传》中有“头曼、冒顿、稽弼、军臣、伊稚斜、乌维、乌师卢、三鞮侯”等人名;有“呼衍、兰、须卜”等姓氏;有“单于、屠耆王、谷蠹王,骨都侯、相封、且渠”等官职名。
单于(chán yú):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单于曰头曼。”宋裴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单于者,广大之貌,言其象天单于然。”《说文解字》释“皇”为“大也”,可见“单于”与“皇”还颇为对应,大概是匈奴语先从汉语中借去了意义然后汉语有以音译的方式将其输入进来的。
屠耆(tú qí):匈奴官职名,为单于之下的最高官职。《史记·匈奴列传》:“匈奴谓贤曰‘屠耆’。”因而,“屠耆王”又称“贤王”。匈奴置左右屠耆王,即左右贤王。匈奴尚左,故“常以太子为左屠耆王。”居东方。
3.有相当多的奇畜土产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