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正名愿与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行者》正名愿与实

《天行者》正名愿与实   《天行者》,刘醒龙,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011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刘醒龙的《天行者》,表达了作家为“民办教师”这一群体“正名”的愿景与努力,并获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本文指出的是,恰是在此历史使命下,作家所未能达到的批判力度,使得小说实际上呈现了“煽情”的效果。   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天行者》,集中描摹了“民办教师”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卑微而“崇高”的职业形象,小说自2009年面世以来,赢得各方交赞,并在2011年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时,盛誉达到顶峰。的确,《天行者》以刘醒龙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笔法,将“民办教师”喻为“民间英雄”来塑造、讴歌,感动了许多读者。关于小说的诸多长处,早有多人论及。本文的尝试,在于通过小说背负使命与煽情写作效果的讨论,来论证小说的某些不足。   一、“正名”的愿景   源于对“时下价值偏移的一种批判”,作家刘醒龙重续近20年前《凤凰琴》的主题,将其扩展为长篇小说《天行者》,在更深广的篇幅内,对旧作所彰显的“民办教师”命运及其社会背景,作更从容的塑造与拓展。   小说的主旨直接明了:刻画并赞颂曾存在多年、长期游离于体制外的“民办教师”,作者称其为“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换言之,通过对“界岭小学这一群处在社会最底端的乡村知识分子”的“人生状态”与“生活操守”的描绘,《天行者》所致力的,乃是为民间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者或读书人“正名”。   这是一个从近代以来就饱受忽略甚至“污名化”的群体形象:从鲁迅《白光》连年不第、精神恍惚的老塾师陈士成,《在酒楼上》意志消沉、落魄无奈的教员魏连殳,《高老夫子》里胸无点墨、洋相百出的高老夫子,到叶绍钧《倪焕之》里找不到乡村教育出路的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卑微胆小、仓皇逃难的潘先生,再到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等未被当政者所认可与推行的乡村教育模式。最典型的,莫过于“土改”题材作品里,那位举止猥琐、狡猾可憎、甘当地主钱文贵眼线的小学教员任国忠了。而在当代社会,我们更不难发现污??化甚至妖魔化教师的集体冲动,而2008年汶川地震后,对弃学生而逃的著名教师“范跑跑”范美忠及教师群体的争议性批评,就是这一群体心理的典型表现。   《天行者》反其道而行,小说作者感动于“映秀小学的樊晓霞老师,在那么美丽的女性身上,其命运的荒诞,让我一下子看到了乡村知识分子的命运本质”。因此以“普天之下的每一位乡村知识分子”为原型,写出《天行者》“向民办教师致敬”。此一背景下作家对教师群体的“致敬”,其情可表,其意可嘉。   让我们回到“民办教师”的历史与定位上。民办教师的出现,从1950年代我国中小学全部为公办学校时开始。民办教师主要指“中国中小学中不列入国家教员编制的教学人员。主要为普及义务教育补充师资之不足。一般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由学校或当地基层组织提名,主管行政部门选择推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包括文化考查)批准,发给任用证书。教育主管部门在业务方面进行领导和管理。教绩突出者经全面考核,可改为公办教师。”而作为“中国乡村和城镇中小学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资收入大部分由乡镇集体经济或农民负担,国家财政给予定额补助。”   据统计,全国民办教师人数曾多达数百万,其中绝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小学。数十年间,为乡村初等教育奉献良多。然因其人数众多但良莠不齐,其地位长期以来成为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1997年9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民办教师问题的通知》(国办发[1997]32号),各地政府部门遂加大解决民办教师工作问题的力度。   他们在“乡村精英”的归属中,似是而非,悬而未决。一方面他们在政治、经济上身处边缘,另一方面,他们又处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位置。只是原本并非发达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在1949年后的中国,更是日渐衰落,沦落至乡村公共事物的边缘。他们教书育人,有相对固定的工资收入(历史上教师工资遭地方政府拖欠的情况相当普遍),但报酬微薄,度日艰难;他们拥有一定社会声望,但又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在改革开放鼓励致富、经济至上的社会风潮影响下,民办教师作为“求富”路上的落后者,社会地位进一步滑落与降低。   作为一个“历史性”的群体,“民办教师”与“生产队长”、“赤脚医生”等有着相似的身份与处境:看似体制内,实则体制外,处境尴尬而暧昧不清。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并且至今仍有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出现的背景,实际上是在师资匮乏的年代,国家让乡村中文化水平较高的一部分人担当起了教师的职责。他们的尴尬之处在于,挂教师之名,有教师之职,行教师之责,却无教师之地位和待遇。他们明明就是教师,但是教师的真正身份和地位,却要等‘别人’来赏赐,这是何等的尴尬,又是何等的不公!”于是,他们卑微的要求和最大的梦想,就是有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