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日记》中三峡体验.doc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蜀道日记》中三峡体验

《蜀道日记》中三峡体验   《日记》文笔生动,首尾贯通,不仅忠实记录了吴芳吉行走“蜀道”的全过程,而且为今人保存了一段三峡航运的珍贵历史记忆。《日记》对沿途情况有翔实的记录,其对地名的记载,我们可知这段旅途的进程,甚至可以为其绘出行旅地图。《日记》详记途中地名、城名、滩名、景名等,其中有实名者共82处,即使不包括“未详其名”、“过大小滩四五处”、“滩险甚多,不能历数其名”、“晨过数滩”、“过滩甚多”等记载,已足“可供地理家之参证”了。   吴芳吉,字碧柳,号白屋,四川江津人,生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卒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仅36岁。其不偏于一隅、不安于一角的人生经历,使其在民国时期的文人圈子里表现较为活跃,尤其是他与吴宓兄弟的情谊,颇被人传道。这可能会给人一种误解,以为吴芳吉是因此才受到学界的关注。所以,目前吴芳吉研究的两条主线,其一就是与吴宓研究相关;其二就是强调其为人治学的独立性和在革新旧体诗歌上的贡献。其实,吴芳吉研究远不只这两个方面,不管是其“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的儒者情怀,还是其教育思想和个性心理等方面,都值得更深远的开拓。而吴芳吉早年佚著《蜀道日记》的重新“发现”,对于推进吴芳吉研究向纵深发展不无助益。   《蜀道日记》(以下简称《日记》)创作于民国二年(1913),正式发表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国风》杂志第六卷第三四号合刊和第五六号合刊上。有校阅记云:“此先生民国二年,由宜昌行乞入峡日记,适流落北京之翌年也。先生时年十七,笔端情感至富。其所记峡中形胜,及舟行之险,尤可供地理家之参证。先生少年思想,亦可于此窥之。时先生既归白沙,同里有朱茀皇者,方见宠于项城袁氏,声势煊赫,一时无比。乡里为之歌曰:‘读书当学朱第皇,莫学白屋吴家郎。’先生之艰难困顿,盖自此益极矣。校阅既竟,附志数语于此。乙亥清明,周光午谨识。”周光午是吴芳吉的学生,曾受托整理遗稿,但此《日记》却不在其民国二十三年(1934)私刻的《吴白屋先生遗书》二十卷中,且1994年贺明远、吴汉骧、李坤栋等编《吴芳吉集》也未见收录。因此???学者长期以来都误认为该《日记》已经失传。近年来,湖南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傅宏星先生在《吴芳吉集》的基础上,增补遗佚,订正错误,重新整理编成《吴芳吉全集》。该书分为六卷,诗歌第一,散文第二,讲义第三,书信第四,诗话第五,日记第六;附录一卷,收传记及相关评论文章;卷末为吴芳吉著述目录。其中补入的佚文佚著,主要包括十三篇(题)诗文、一部讲义(即《国立西北大学专修科文学史讲稿》)、四十五则《蜀道日记》和三十六封书信,均为国内首次披露,无疑是目前搜罗最为完备、编校最为精审的吴芳吉作品集。   一、《蜀道日记》的创作背景   吴芳吉15岁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初名游美肄业馆,乃清廷利用庚子赔款所办,1911年改为此名。1910年12月清廷作出改革,规定刚入学的考生不能立即出国,需先在清华学堂进修,此举是为了保证学生在出国留学前具备相应的学术基础,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吴芳吉在到达北京时才得知此事,虽然有点意外,但这里仍然是一个留美的绝佳途径,只好留在清华园进修,等待留美时机。而1912年9月的一次学潮,使吴芳吉的这个愿望破灭了。吴学昭整理之《吴宓自编年谱》对这次学潮有详细描述,此不必赘述。学潮以学生的失败告终,10个学生代表全部被开除,但其中7人(包括吴宓)因事后向清华承认错误,而得以继续在清华上学,另外三人中的两人早已离京找到了别的出路,只有吴芳吉毫无出路,又坚持以“替人代致不平,无过可悔”而拒绝向清华低头,直到1925年吴芳吉还以此为由拒绝吴宓留其在清华任教的好意。吴芳吉《自订年表》云:“得长兄来电,以某在湘数载,仅免饥寒,上不足于甘旨,下无力于教养,命某留教清华大学部,不许返湘。迨至北京相见,某以清华无理开除我等,不欲为仇雠效奔走,明德虽俸薄而精神甚安,不思他就。”[长兄即指吴宓。吴芳吉自被清华开除后,辗转各处,平日通好的在京做官的同乡待之也不同往常,百般刁难。吴芳吉不得已于1913年5月离开京城,与友人邬镜苍、邬冶秋兄弟同到宜昌,原本计划去邬氏故里避暑,却因资斧告罄而不得成行,邬氏走后,吴芳吉独自滞留宜昌两月余才动身归蜀。《吴宓自编年谱》云:“吴芳吉暑假中回家,宓毫无资助,其久困于宜昌,附搭木船并助拉船至重庆,则皆宓,久后始知者也。”]虽然在1913年1月刘绍昆的追悼会上,经过四川数名同学的疏通解释,吴芳吉已与吴宓握手言和(此前因学潮一事两人已断绝来往),但是,吴芳吉此时在内心深处并未原谅吴宓的“非君子”行为,不愿与其做交心朋友,所以没有告知吴宓他离京一事,这就能解释吴芳吉何以在两万多字的《日记》里对吴宓只字未提。   清华学潮一事对吴芳吉的影响,在《日记》中也有体现。8月12日:“自思吾性情往往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