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周玉器纹饰分期特征
东周玉器纹饰分期特征
古玉断代与辨伪,殊为专学,然其虽奥,并非常人所不可企及。一般说来,应以质料、工艺、器型、纹饰、沁蚀等五点为要,全面考察,综合运用。其中,纹饰乃进行断代鉴定的最重要依据。东周一代,诸侯称霸、列国争雄的局面带来了一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重要载体的玉器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因制玉技术的改进,玉器纹饰有了相应的阶段性特征。故从纹饰入手,对于此期之断代作用尤甚。
春秋早、中期
本期流行以双钩阴刻技法琢出的虺龙纹,纹饰的鼻、角、耳、口及其轮廓皆由双线长尾蝌蚪(逗点)状纹样单元表示,两条阴线基本等宽。其主要见于玉璧、玉琥、玉、玉璜、兽面形玉饰、玉管等器类。
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属春秋早期晚段,出土的一件玉璧(图1)属此类型。直径11.6厘米,孔径6厘米,厚0.3厘米。青玉质,色深褐且有黑斑。器体为扁圆形,好径较大。正面满饰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的虺龙纹,背面光素无纹。
山东沂水刘家店子1号墓主可能为莒国君主,年代为春秋中期,出土一件玉璜(图2),长9厘米,宽2.6厘米,厚0.2厘米。青玉质,表面局部沁为黄褐色。弧形,器表亦琢有虺龙纹,其鼻、口、耳、角等部位皆以纹痕较宽的双线长尾蝌蚪纹代替。
春秋中、晚期
本期流行以斜碾技法琢出的虺龙纹,纹饰的鼻、角、耳、口及其轮廓皆由“一面坡”形态的长尾蝌蚪(逗点)状纹样单元表现。此纹主要见于玉璧、玉琥、玉牌饰、玉等器类。河南淅川下寺二号墓属春秋晚期,墓主系此期仅次于楚王的楚国最高等贵族,该墓出土的一对玉牌饰(图3)便琢有此纹。长3.3厘米,宽2.5厘米,厚0.1厘米。青白玉质,两件形制基本相同。长方形扁片状,四边雕出脊齿纹。正面装饰“一面坡”形态的虺龙纹,以斜碾技法琢就。
浅浮雕虺龙纹亦为此期所盛行,其多见于吴楚之地。这种纹饰多以浅浮雕纹样单元表现龙的主要轮廓,再结合细阴线刻划龙之细部。如年代属春秋晚期的江苏吴县通安严山王陵所出的一件双龙首玉璜(图4),长9厘米,宽2.1厘米,厚0.3厘米。淡青色,一端上缘沁呈褐色。圆弧状扁平体,琢双龙并体形,两端对称龙首。两面皆装饰三组相同的浅浮雕虺龙纹,龙的目、舌等细部用细阴刻技法琢出,构图严谨满密,纹样华丽,有较强的立体感。
单线阴刻技法琢出的虺龙纹,乃春秋中晚期秦式玉器之特有风格。通常见于玉璧、玉璜、玉龙佩和亚字形玉饰等各类玉饰件之上。如陕西凤翔南指挥村春秋晚期秦公1号墓出土的一件灯笼形玉饰(图5),直径4.9厘米,高5.1厘米,厚0.5厘米。白玉质。扁平体,外形接近灯笼状。正面琢有单阴线构成的秦式虺龙纹,线纹刚直有力,硬性方折,繁缛精美。背面光素无纹,钻有两对隧孔,以便缝纫佩戴。
春秋晚期
本期所流行者主要为浮雕云谷相杂纹,此乃掺混有云纹、谷纹、长尾蝌蚪纹等纹样单元的一种纹饰,其实为前期浅浮雕虺龙纹进一步简化、分解后形成的抽象形态。浮雕云谷相杂纹多见于中原三晋之地,主要用来装饰玉璧、玉璜、玉剑具、玉龙佩、玉管、玉牌饰等器类。山西太原金胜村251号墓的墓主系春秋晚期晋国执政之卿赵鞅,墓中发现了较多装饰有浮雕云谷相杂纹的玉器,出自墓主头部上方的一件玉龙佩(图6),长9.2厘米,厚0.5厘米。青白玉质,器体下沿沁为褐色。龙首反顾,腹部拱起,尾尖内卷,上端钻有一孔。器表浮雕云谷相杂纹。
战国早期
浮雕云谷相杂纹仍在本期流行,但其与春秋晚期者略有不同。春秋晚期颗粒大而饱满,手感圆钝,而战国早期则较前期略显单薄,谷芽偏长,且纹饰中掺杂谷纹的比例亦较大。另外本期部分粗工者,并未完全减地,各纹样单元间留有曲折的凸梁,此亦为战国早期云谷相杂纹的特征。如战国早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对玉龙佩(图7),两件形制相同。左:长11.5厘米,宽8厘米,厚0.6厘米;右:长11.6厘米,宽7.7厘米,厚0.5厘米。青玉质,局部有褐色沁。龙体细长,作曲身、顾首、歧尾状;龙足以躯干凸出的牙扉表现。边缘饰以索纹,器表琢出浅浮雕云谷相杂纹。
战国早、中期
阴刻云谷相杂纹为本期之常见纹饰。多见于玉璧、玉璜、玉龙佩、玉觿之上,其中前三者为战国时期最常见的器类。江苏无锡鸿山丘承墩1号墓,属战国早期遗存,墓中出土的一件削形佩(图8)即装饰有这种纹样。长11.4厘米,宽1.3厘米,厚0.5~1厘米,柄宽0.6厘米,环径1.2~1.5厘米,孔径0.4~0.8厘米。玉质沁蚀为白色,间有绿色瑕斑。削与环部皆阴刻云谷相杂纹。又如河南洛阳中州中路战国中期墓葬出土的一件玉龙佩(图9),长13.7厘米,宽8.7厘米,厚0.4厘米。玉质沁蚀呈灰白色。龙昂首回望,曲身鼓腹,歧尾内卷,足部作尖钩状。表面满饰阴刻云谷相杂纹。
战国中、晚期
此期谷纹已从分解龙纹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由清一色谷粒状纹样单元组成的谷纹,为战国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