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建五局“信·和”文化理论渊源
浅析中建五局“信·和”文化理论渊源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中建五局的“信·和”文化推动了中建五局长达十年的高速发展。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信·和”文化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企业认知度,更增加了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及归属感,同时为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以中华文化为视角,分别从中华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信”与“和”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分析,特别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四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出发,概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信”与“和”的发展轨迹,从而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建五局;信和文化;中华文化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信与和
“信”最早是用于祭祀时候对神的虔诚,后来逐渐被运用到人的道德规范之中,成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信”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意指人说的话应是诚实的。早在2000多年前《易经》中就已经有了关于“孚(诚信)”的描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孚(诚信)”总是与“吉”、“无咎”联系在一起,证明了当时人们认为一个人讲“孚(诚信)”是利人利己的,而且可以使人远离险境。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被誉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易经》分为上经与下经两个部分,上经为第一卦到第三十卦。其中需卦“有孚。光享,贞吉。利涉大川。”是指在等待的时候,心中秉持诚信的原则,心胸宽广,行与正道,必获吉祥,且能够成就丰功伟绩。清朝李道平在《周易集解纂疏》中解释为“需而有孚,故云‘能以信而待’。惟正故吉,故可‘利涉大川’也。所谓仗忠信以涉波涛者,此也。”第九卦中“有孚,血去惕出,无咎。”是说一个人秉持诚信的品德,就能避免冲突和猜忌,远离灾祸。第十七卦随卦解释了与君王相处及君王与臣民相处都离不开“孚(诚信)”,九四爻“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下属在工作过程中有所成就时,容易受到上级的猜忌,但只要秉持诚信的原则,就不会有什么过错。九五爻“孚于嘉,吉。”君王能对贤能善美的下属秉持诚信,就会获得吉祥。
下经为第三十一卦到第六十四卦,第三十七卦家人卦上九爻“有孚威如,终吉。”以诚信之心治家,才能在家中树立威严,使家庭获得吉祥;第三十八卦睽卦九四爻“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性格乖僻的人容易陷入险境,但如果在君子的帮助下,能与人诚信交往,即使遇到心怀成见,故意为难的人,只要自己行为谨慎,就能够避免犯错;第五十八卦兑卦“孚兑,吉,悔亡。”以诚信之心与人和悦相处,会获得吉祥,灾祸自然远离;第六十一卦上九爻“翰音登于天,贞凶。”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许诺自己无法做到的事情,必会引来灾祸。第六十四卦未济卦六五爻“君子之光有孚,吉。”君子光辉之德必有诚信,是吉祥的征兆。
《易经》对孔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对《易经》有很高的评价“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认为,让其活到50岁的时候再去看《易经》,就不会有什么过错了。“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指的就是孔子勤奋读《易经》把穿竹简的熟牛皮绳编都磨断了。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信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不从道,何以为信?”这就是说“信”需要有“道”进行引导。《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道是阴阳相适,不断繁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需要永续的延继下去就必须遵从“和”。《国语·郑语》中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和”就是“道”得以延续的规则方法,单一的“阴”与“阳”是不能垒生的,只有两者相结合并达到平衡的状态,才能使得万物繁盛生长。
《中庸》中对“和”与“道”进行了更加精确的描述,认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尊重规律,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来进行生产生活,社会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是一个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国家,所以“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强调了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要注重和谐。通过实行“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不麛不卵”等措施,给“草木”、“鱼鳖”、“鸟兽”以生长的空间,为自然生物的繁衍创造条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讲述的是品德高尚的人虽然有自己的个性,但相互之间彼此包容,可以和睦相处。而品德低劣的人都有着同样的个性,相处的时候彼此间猜忌怀疑,尔虞我诈,最终导致了交往的失败。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诗经·周南·桃夭》说:“桃花美艳艳,桃叶绿蓁蓁。此女嫁来了,和睦一家人。”言语间洋溢着古人对于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的赞美。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