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庭坚儒释道思想融合
黄庭坚儒释道思想融合
[提要] 黄庭坚一生致力于艺术的研究和开拓,以丰富的学识、修养和人品来关照艺术审美。积极入仕的态度,忠君爱国、仁爱孝悌的伦理道德等儒家思想为黄庭坚一生追求目标;超越名利、保全天真的逍遥等道家思想使黄庭坚不畏贬谪、不畏小人暗算的心胸气度;参禅多年,渐入佛门,打破疑情,勘破心念的虚幻,体会到佛门心性个体的清净、寂静。儒释道三家思想在黄庭坚身上有机的融合,建立了自己的艺术思想体系,“重韵绝俗”的创作理念,“超世而不避世”的人生态度,同时构建了“俗里光尘合、胸中泾渭分”的独特人格。
关键词:黄庭坚;儒释道;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15日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黄文节公。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宋徽??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他是北宋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与杜甫、陈师道、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黄庭坚进士及第,历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他出于苏轼门下,并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在书法艺术方面,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而在诗歌方面黄庭坚与秦观、晁补之、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61年的人生历程,基本上是在清寒、贬谪、流离、奔波中度过的,一直到晚年在政治上仍然被忽视。
艺术家面对郁郁不得志的外在环境时,往往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精神支撑,佛禅和老庄的一些思想理论被很多不得志的艺术家所推崇,甚至会遁入空门,潜心研究,寻求心理上的慰藉。黄庭坚也不例外,他不断潜心研究,进而从中寻求消除人生苦痛的良药,形成一种圆融的人生态度。通过参禅明心,去除我执,认识到真正的心性是不会受到外界的污染所改变的,如雪“皎皎不受尘泥涴”,又如月“黄流不解涴明月”,如金石在激流里不被动摇,如翠竹于枯荣中不受影响,形成了一组富有特色的意象群。黄庭坚认为,古人的隐居山野并非为了山川之美与不交世事,而是为了追求心性的完善与高尚的心灵境界。归隐并非得道,而入世也未必不能解脱,关键是在心灵是否执著。在《答王子厚书》中曾说:“古之人不从流俗之波,自放于深山穷谷,非为山川之美与不交世事无忧患而已。盖欲深明己事,开百圣而不愧,质鬼神而无疑,故于彼有所不愿耳。”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摆脱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黄庭坚把庄子的物化思想与佛教的般若空观结合起来,把“逍遥”理解为无累于物,超尘拔俗,与道合一,心不执著的般若境界。如果实现了精神上的自由,人就不会为外物所累,为外境所动。黄庭坚用庄子“朝三暮四”典故,说明人随外境变化而为之起伏的心态。如:“朝四与暮三,适为狙公玩。臭腐暂神奇,暗噫即飘散”;“狙公七芧富贵天,喜四怒三俱可怜”,等等。黄庭坚认为外物、外境的变化不过就像狙公赋芋,朝三暮四,情境虽异,实质相同。所以,面对外境时要不瞋不喜,无取无舍,荣枯随时。这是庄子的“安时处顺”,也是佛教的“以心转物”,黄庭坚为佛庄二家在这里找到了契合点。
黄庭坚对佛家心的本质、修心的方法看得很透彻,文人如果能够借鉴佛教修心的方法,那么就更容易体悟圣贤之心。在《跋双林心王铭》中,黄庭坚指出,学人如果能从《心王铭》中领悟心的本质,并且从此心来读《论语》,那么就“如啖炙,自己味矣”。在《与胡少汲书》中,他也说:“聪老尤喜接高明士大夫,渠开卷论说,便穿得诸儒鼻孔。若于义理得宗趣,却观旧所读书,境界廓然,六通四辟,极少心力也。”充分肯定了佛禅在修心方法上的作用。
黄庭坚反对传统汉学那种章句训诂之学,而希望文人在学习的基础上能够反诸己身,自觉地以自身心灵去体悟圣人之心,来提高道德修养。他经常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往往涉及道德问题,认为“怀道鉴以对万物而不惑”,学习道术的目的在于树立一种标准来把握人生方向,闻道是为了“养心”,用来涵养自己的道德修养,践履忠孝之道。
“忍、默、平、直”也是黄庭坚一生的处世之道,在北宋严峻的政治形势下进行自我调整并渐渐成熟起来的人生态度。这实际上结合了儒、庄、佛的思想内涵。黄庭坚由于孝养母亲、养活家庭等现实问题不可能不入世,而且初期黄庭坚还抱着相当积极的态度来入世,在几任官职上,他综合了儒家仁政思想、佛家慈悲教旨与道家无为而治的观念形成了勤政爱民、恪尽职守、誓作砥柱的入世态度为立身之本。但是,自从经历了新旧党争的政治风波,不但打消了他的入世理想,更让他有一种不安全感,所以庄子全身避祸的思想开始进入黄庭坚的思想领域。再加上黄庭坚本身就喜欢自由闲远的生活,时时向往着江湖归去,所以他积极入世的理想蜕变成了一种与世周旋的态度,在不触犯道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