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物看酒泉古代文化多样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出土文物看酒泉古代文化多样性

从出土文物看酒泉古代文化多样性   [摘要]酒泉博物馆藏品丰富,其中汉晋时期出土文物居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探究酒泉博物馆10件出土文物的文化价值,以期展现酒泉古代优秀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酒泉博物馆;出土文物;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041—02   酒泉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地处中西陆路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公元前121年,初设酒泉郡,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酒泉蕴藏着大量历史文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发现。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文物,在展示酒泉古代文化进程的同时,反映出酒泉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以10件具有代表性的酒泉出土器物为例,对酒泉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做一初步探讨。   一、饮食文化   随着古人脱离茹毛饮血的生活,各种炊具、食器应运而生。中国是世界上最讲究饮食的国度,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吃亦十分讲究。古时常用炊具有灶、釜、甑、罐、壶、盆、刀、叉等,食器有鼎、簋、鬲、敦、豆、钵等多种。   酒泉不同时期墓葬出土文物中最常见的要数饮食器具,豆是出土文物中比较少见的一种盛食器。1959年出土于酒泉北稍门外路东城墙根下墓葬中的汉代“天佑”款灰陶豆,属国家三级文物。该器物口径16厘米、底径16厘米、通高25.5 厘米,平沿、喇叭口、圆形浅盘、束腰形柄、喇叭形足。豆柄1/2处的下方有一长方形凹槽,凹槽内自上而下篆书“天佑”二字。整个器物形状规整,除了轮制坯胎时随陶轮旋转而形成的少许平行弦纹外,表面较光滑,器型古朴简洁,形制奇特优美。   豆作为一种盛食器,贵族阶层专用来盛放佐餐的杂肴,重在品类之多,而不在容量之大。汉字中的“豆”即为足、柄、盘、盖俱全的盛食器象形字。高而稳的豆,相当于今天盘、碟的用途。作为盛食器,鼎用来置放肉类,簋用来置放谷类,豆虽然没有鼎、簋那么显赫,却也是席面上必不可少的盛食器,而且使用更加普遍。豆专用于盛置各种辅助性菜肴,如腌菜、肉酱、调料之类。由于这类食品种类甚杂,故宴饮时用豆数量非常多。豆虽然用量大,但其盛??的毕竟是配样的佐菜,仅起调剂口味的作用,不能与鼎、簋等放置主要食物的器物同位,故在随葬的礼器组合系列中,常常被省略,因而豆出土甚少。   食器从来都不仅仅是一种实用器,它往往因为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权力,而成为礼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有了“器以载道”的说法,在形而下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包含着形而上的文化内涵。   二、丧葬文化   人死后灵魂依存的观念由来已久。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已普遍存在以物品陪葬的现象,给死者佩戴生前喜爱的装饰品,并把生前使用的工具、武器和部分饮食器具置于身旁,以供其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使用。进入奴隶制社会之后,这种冥世观念与统治者宣扬的“天命观”相结合,形成了全社会所尊奉的“祖福神佑”仪礼体系,敬畏死者、重视葬仪的风气与日俱增。贵族阶层生前穷奢极欲,死后也要把供其享受的全部物品带入地下,甚至要以人为殉。这种情况在商周时代的王陵大墓中就有充分反映。但墓葬空间有限,不是生前所有的东西都能放进去的,于是便出现了明器。   明器也称“冥器”,即对某些器具、动物乃至人物、建筑、设施等,用陶土烧制或竹木雕刻等方式进行微型化仿造,置于墓中以补实物葬品之不足。明器制作简便,耗资较少,又能满足人们让死者在冥世继续过好日子的愿望,故为宫廷和民间推崇,使用冥器的葬俗发展很快,且长盛不衰。秦汉时期,陶质明器流行,特别是模拟人形的俑有了较大发展。俑实际上就是古代坟墓中陪葬用的偶人,它的出现应当说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商代和西周流行人殉,规模大的人殉数百上千,小的数十或几人。只要有生杀予夺之位的人就享有人殉之特权,故特权使人性之恶在人殉上暴露无遗。用人殉葬,不仅地下发掘时有所见,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亦不乏记载。随着奴隶社会的崩溃和封建社会的兴起,用大量奴隶作为人殉的习俗也随之改变,从而出现用模拟的人形——俑来代替活人殉葬的新习俗。最早的俑是用茅草扎束而成的人形,又称“刍灵”。以后改用陶、木制作,也有以石、瓷、金属制作的。   目前发现时代较早的陶俑出土于山东临淄的东周墓中,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大量和真人等高的陶俑,是突出的代表。汉代以俑随葬的风气更趋普遍,俑的质料以陶质为多。1966年,酒泉木器厂地基下的一座东汉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四件铜俑,比较少见,有其文化的独特性,属国家二级文物。其中两俑,男女各一,高分别为17厘米和16厘米。两俑均为扁平状,模铸而成。男俑双臂呈外弧状,两腿分立。女俑双臂贴身下垂,两腿略微分开。虽制作粗糙,但形体特征明显、比例适中。俑的造型,仅有大略轮廓,缺乏细部刻画,但粗犷处不失真,简略中藏神韵,由朴拙生发灵气,以静稳寓含生动。另外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