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版画艺术作品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docVIP

从版画艺术作品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版画艺术作品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

从版画艺术作品主题和题材看中国社会巨变   [摘 要]我国版画从解放前宣扬抗日救亡贬斥社会黑暗,转型为歌颂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建设繁荣美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版画经鲁迅先生提倡以来,当代创作版画艺术登上我国艺术的历史舞台,它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可以说一本版画史就是一部中国社会生活发展史。   [关键词]版画艺术作品 主题 题材 中国社会巨变   艺术作品的内容包括主题和题材两个方面,主题的艺术家借助这些内容表现的内心世界,是作品的灵魂;题材表现的是画面的内容。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主题的,所谓的没用主题,即所谓的“纯抽象”的艺术作品,因为他们追求“无主题”,实际就是艺术作品的主题。但是对于其它画种,版画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更加贴近生活。也许是油画中的静物和风景以及中国画的山水、花鸟所表达的主题相对含蓄的缘由。主题是有的,但不可以直接看到,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出来的。正如版画理论家齐凤阁教授在总结创作版画特征时所说:“创作版画,以迥异于古代复制版画的崭新姿态,映现了现、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表现了现、当代中国人的审美心态和感情世界,以新的题材内容,新的人物形象,新的形式风格,开始了版画的新时代。”【1】那么,另一方面,从版画主题和题材的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几十年来的风雨苍桑,感受到新中国的巨大变化。   回顾版画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1949年解放前,为旧中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称之为多变的社会主义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现在为社会主义新时期。   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期盼黎明的呐喊   这是一个既黑暗又充满了无限希望的时代,这时候的版画作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为现实的指控;另一种是觉醒的呐喊,通常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可分开的。例如刘岘的《小贩》、《乞丐》、《人力车夫》、《贫困》,陈铁耕的 《母与子》,罗清桢的《起卸工人》、《逆水行舟》、《劫后余生》,汪刃锋的《嘉陵纤夫》揭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让人顿生悲悯,李桦的《老渔夫》,赖少其的???饿》,汪仞锋的《嘉陵纤夫》引发无限同情,李桦的《苦耕》、《粮丁去后》更是让人说不出心中滋味,因为他们生活不下去的是自己的骨肉同胞!另外,旧中国的三座大山,有两个是中国的统治者加给自己的同胞;另一类版画作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像李桦的《怒吼吧中国》,作品以被缚的巨人或沉睡的雄狮象征中华民族在拼力挣扎,要拾起地上的匕首,割断身上的绳索的强烈表现,着实震动了亿万人的心灵。这个时期的版画作品中,还有独辟蹊径的一类,以黄新波为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中除了对现实的不满外,更有对未来的深刻思考。《负薪》和《还击》中的人物中多了几分果敢和刚毅,《他并没有死》中富有象征的语言正昭示着希望和光明。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段时间版画作品就像一段历史,真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内在的世界。实际情况就是,三座大山压顶,数亿百万人生活在《街头》、《饿》、《老渔夫》般的贫困和《粮丁去后》式的掠夺之中, 于是勤劳朴实的中国人民像《苦耕》(李桦)、《石工》(王琦)一样默默忍受;像张望《出路》中的人物一样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张望”着未来的道路;更多的无数仁人志士则前赴后继,组成了胡一川的《到前线去》,古元的《人桥》,江丰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用血肉之躯铺就了革命胜利之路。老版画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对人民群众深切的热爱,对祖国的无限忠心由此可见。   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号角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版画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个时候,有的版画家对新旧社会的对比感受至深,并把这些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之中。电影《地道战》在版画中也找到了它的姊妹篇——彦涵的《埋地雷》,赵延年的《鲁迅像》、《起来,饥寒将交迫的奴隶》也是这方面的代表。更多的版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讴歌巨变和人民的力量成为他们表现的对象。黄新波的《横断南海》与毛泽东主席的“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异曲同工之妙,李桦的《征服黄河》,陈晓南的《浇钢锭》、晁楣的《黑土草原》等则是该时期成就的更直接的反映。同时,由于生活的日益丰富,昔日被称作闲情逸致甚至“小资情调”的《黎明》、《春的喧闹》、《初踏黄金路》、《瓜叶菊》、《歌德故居》、《秋》、《松鼠》等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版画艺术家表现的对象。   此时社会主义的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三年的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特别是十年浩劫,不仅重创了社会主义事业,也使版画艺术创作和发展受到特大的影响。对此齐凤阁教授曾说:“就数量而言,此时能够写进版画史的优秀作品确实不多,而且有些作品诞生于那个多难的年代,与观众见面于乌云驱散之时。”【2】   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百花绽放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