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文化中“勤俭”美德探微
传统文化中“勤俭”美德探微
摘要: 勤俭美德既是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文化信念,又是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所传承不辍的优秀文化传统。它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具有可复制性、延续性,广泛的道德认同,以及深远的现代价值。本文就“勤俭”这一美德问题作探讨,对当今“节约型”社会建设能弥缝补苴。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勤俭”美德 社会价值
一、“勤俭”美德形成的渊源。
勤俭之为美德,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勤俭自强、艰苦奋斗、血火交淬的创业史。勤俭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起来的。中国古代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日益紧缩的人均耕地面积等自然历史因素交相作用,共同孕育出了古代中国的生存模式——“温饱人生”。它是古代中国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其灵魂和核心是勤俭的道德观,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这是中华民族与天作斗争的向往;“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这是中华民族与地作斗争的幻想。虽然这些“斗争”都属于神话传说,但其所折射出的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底蕴之一,并扎根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
艰难的生存环境是萌生“勤俭意识”的自然土壤,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强化“勤俭意识”并内化成“勤俭道德观”的文化土壤。崇尚“中庸”的儒家文化,提倡“节用”的墨家文化,奉行“无为”的道家文化,等等,无不把“勤俭道德观”奉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圭臬。《老子》有名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①只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才能达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②的澄澈心境。老子并不反对“无色”、“五音”、“五味”本身,而是对弥漫于当时社会的骄奢淫逸之风大加鞭挞,提倡勤俭的道德风尚,反对奢侈浪费的不???之风。墨子则对传统的节用观作了系统的阐述,其“节用观”的推行大到为政治国,小到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如墨子认为所穿之衣“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即可,所用之食贵在“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③,没有必要铺张浪费,花去不必要的钱财。
二、“勤俭”美德在继承中发展,具有可复制性、延续性和广泛的道德认同。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④。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勤俭”美德,泽被中华,利及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它是在历史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勤俭”美德世世代代地受到中华儿女的遵循和践行。它首先体现在中华元典文化之中,广为传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⑤,“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⑥。中华元典所昭示的“勤俭”美德,千百年来,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从古至今,勤劳与节俭的美德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一对孪生兄弟。在勤俭美德的感召下,在生活中,人们把“勤俭”与“持家”结合在一起。正所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⑦“勤似甘泉水,俭似聚宝盆”,没有勤劳,就没有财富;没有节俭,就无法聚集财富。勤俭美德不仅仅限于普通百姓,古代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积极提倡勤劳节俭,并身体力行,以期形成全社会“崇尚勤俭、贬抑侈靡”的道德风尚。三国时代的蜀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⑧的生活哲学,认为只消修成“淡泊”、“宁静”的心境,就能实现“明志”、“致远”的最高精神诉求。北宋宰相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将“吾心独以俭素为美”⑨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以求的道德典范。
近代以来,勤俭美德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是休戚相关的。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将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美德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如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腥风血雨的十四年抗日战争、血火交淬的三年解放战争等,这些历史的片断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勤俭的精神风貌。
三、“勤俭”美德的价值思考。
第一,勤俭作为一种道德理念和生活态度,铸就了中华民族“忍”的整体性格。反映在生产生活上,即是劳之忍和俭之忍。“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周人之所以事君;惰农自安,不昏作劳,商盘所以训民”,这是劳之忍的表现;“以俭治身,则无忧;以俭治家,则无求”⑩,这是俭之忍的写照。一勤天下无难事,万事“勤”字当先。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则离不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热情、“咬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