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勋伯格与他弦乐十二音序列之旅
勋伯格与他弦乐十二音序列之旅
阿诺德·勋伯格——一位真正具有创新与探索精神的时代先驱,他的音乐与创作理念不仅颠覆了传统意义中的调性蕴意,更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874年,勋伯格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家庭。虽然家境较为窘困,父亲又于他十六岁时离世,但这些不利因素都未能熄灭一颗炙热的音乐之心。八岁时,勋伯格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他学习了大提琴并逐渐尝试作曲。那时的勋伯格是音乐会的常客,每当有音乐会或歌剧演出的信息传来,这位少年便会如饥似渴地赶往演出场地,并不断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勋伯格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自此,勋伯格便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生涯。让人不可想象的是,这竟是勋伯格所受到过的唯一的正式音乐教育了。
历史或许是偶然,更或???是必然?
1897年,勋伯格的处女作《D小调弦乐四重奏》问世。由于深受十九世纪末几位德奥作曲家的影响,这部作品体现出晚期浪漫主义半音化的特点。顺着这条线路发展下去,勋伯格于两年后完成了他的传世之作《升华之夜》,该作品在首演后获得了巨大成功。与此相同,190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的《古雷之歌》也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1910年,勋伯格到维也纳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老师。此后,他频繁穿梭于两地之间,教学活动也从未终止。
对于普通人来说,未来似乎就此定位。但在命运力量的推动下,勋伯格却注定异于常人。随着创作中调性扩张与分裂的越发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在音调结构上变得越发让人无从捉摸。终于,在1908年所作的《钢琴曲三首》及声乐套曲《空中花园之篇》中,矗立百年的调性音乐规则在勋伯格的世界中轰然倒塌,无调性的大旗被高高举起并与从绘画、诗歌中萃取的表现主义美学思想遥相呼应。这两部作品的上演曾在当时激起广泛的争议,反对者对其进行猛烈地抨击,拥护者则显示出强烈的推崇。勋伯格本人也由此成为了一种新的音乐流派——表现主义乐派的奠基人。其后的十几年中,这种无规则重表现的创作手法亦在他的作品中不断深化。独幕独唱剧《期待》(1909)、白说唱《月迷皮埃罗》(1912)等,均表现了人物主观的复杂情感,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腔热血的勋伯格曾应征进入奥地利军队中服役。战后,他又在柏林的普鲁士艺术学院继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1918年,勋伯格在维也纳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谢绝评论家参加,事先不公布节目,禁止鼓掌。1920年后,经过长期探索,他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的十二音序列音乐。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这四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形成四十八种样式。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十二音序列技法进行创作,而这种作曲方式也成为了二十世纪几种最为知名的作曲技法之一。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一个华沙的幸存者》(1947)、《摩西与亚伦》(1951)等。1933年,由于其音乐被纳粹指责为毒害德国青年,勋伯格被迫远赴美国。在那里,他继续着自己的教学活动,并先后任教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
在音乐创作以外,勋伯格的教学与理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他的两位学生贝尔格、韦伯恩都成为了二十世纪重要的作曲家,并和他一同被称为“第二维也纳乐派”,以有别于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第一维也纳乐派”;而他的理论著作《和声学》(1911)、《音乐创作基础》(1948)、《配器学》(1949)、《和声的结构功能》(1937-1948)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唱片所收录的第一首乐曲是勋伯格在1926年所作的《第三弦乐四重奏》(作品30号)。这是一首完全采用十二音序列技法写作的作品,1927年在维也纳进行了首演。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中板,乐曲开头由最初的序列音型作为乐章发展的主要动机。之后,第一小提琴与大提琴奏出了音列中其他稍作自由调整的音,表现出了粗犷的主要旋律,这两种要素成为了第一主题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活跃节奏型的发展部,乐曲进入了再现部,第一主题由大提琴率先奏出,在其后大部分时间内音乐的进行以音列的反向排列作为动力。最终乐章进入尾声,八分音符俨然是这里的第一要素。第二乐章为慢板,由主题与不同变奏组成。在主题中,前半句为缓慢的节奏,后半句则常使用较小的音型进行表现。变奏曲中,节奏的进行越发细小与零碎,而当又回到开头的音乐形态时,乐章却神秘地消失了。第三乐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