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与满城建立.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与满城建立

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与满城建立   [摘要]18世纪中叶,清朝统一了新疆。为巩固统一、加强西北边防、保持社会稳定,清政府从甘肃的凉州、庄浪等地调拨满洲八旗等官兵驻防乌鲁木齐,并在乌鲁木齐建立城池,由满洲八旗官兵驻守,遂形成满城。本文主要对驻防乌鲁木齐的满洲八旗、满城的建立,发展变化及影响作了探析。   [关键词]满洲八旗;巩宁满城;新满城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10-04   有清一代,统治者通常将满人(也常包括蒙古旗人)、汉人的聚居地予以隔离,有时是将一城分为两个部分,有时则重建新城,因其居住民族不同而分别称为满城和汉城。乾隆统一新疆后,亦仿此例,在北疆的伊犁、乌鲁木齐、古城和巴里坤等地均分设满、汉城。其意为实施民族隔离,方便驻扎军队,尤其在新疆统一之初更是如此。满城是为驻防各地的携眷满洲八旗官兵划定与修筑的,而巩宁满城的修建则是从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开始的。   一、满洲八旗移驻乌鲁木齐   18世纪中叶,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不懈努力,清朝统一了新疆的天山南北。鉴于新疆重要的战略地位,清政府在新疆加强驻兵有其必要性。   清代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路东部,东接哈密,西接伊犁,南接喀喇沙尔,北接塔尔巴哈台,东北接科布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乌鲁木齐扼天山南、北两路之冲,因此,成为满洲八旗驻防首选之地。清政府决定对满洲八旗采取携眷驻防兵制度,自何处调遣官兵、安置何处驻防、屯垦等具体问题,清政府多次与伊犁将军讨论并廷议,最终促成了调遣满洲官兵携眷属及安置地点等问题的解决。   满洲八旗驻防乌鲁木齐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调凉州、庄浪满营兵3000余名,初设参赞大臣,后以都统管辖,并辖巴里坤、古城副都统。   乾隆三十六年(1771)初,土尔扈特蒙古渥巴锡率领部众从伏尔加河流域迁回故土。清廷对土尔扈特蒙古的回归十分重视,一面从全国各地调拨物资赈济,一面办理分地安置事宜。同时,开始重新考虑新疆天山北部的驻防布局和防务力量。同年十月初一,伊犁将军舒赫德接奉军机???臣福隆安的寄信后,具折奏称:“若于乌鲁木齐、巴里坤驻满洲兵应援,则可伊犁迤东军威相连,且地方形势甚为紧要,实于一切皆有裨益,永久巩固边疆……于此二地,务必考虑体系之完整,驻满洲兵有益。乌鲁木齐地方辽阔,土地肥沃,又相距伊犁不远,请驻满洲兵三千名。巴里坤地方无法容纳过多驻兵,请驻满洲兵二千名。”①在伊犁将军舒赫德等人察看各处地形后,最终商定满洲官兵移驻乌鲁木齐。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月,清廷决定在乌鲁木齐移驻携眷满洲八旗兵后,舒赫德奏称,这次“移驻之兵,理合就近移驻。今在凉州、庄浪二地驻兵近三千名,宁夏驻兵约四千名,凉州、庄浪之兵,原先特为防范厄鲁特而驻扎。仰赖皇上神威洪福,开拓疆域二万里,塞外各地均有驻兵,故有凉州、庄浪不必永久驻兵。即请全数移驻乌鲁木齐”。另外,“拟迁之三千名兵,若一次均起程迁往,则由地方办理,亦为不便。而视建成官兵房屋之情,于三十七年(1772)秋迁其一半,三十八年(1773)秋迁其一半,便于由内地备办送往,且可办妥在乌鲁木齐修建城池房屋、开垦屯田及通融折给银两节余粮食等事宜”。舒赫德的建议立刻得到军机大臣福隆安等人的赞同,并议奏准行。   乾隆三十七年(1772)三月,凉州副都统德云等接到军机处咨文后,着手办理凉州和庄浪驻防八旗兵携眷移驻乌鲁木齐事宜,将“凉州、庄浪二地之官共83员,马甲2700名,步甲300名,炮手40名,工匠24名,养育兵280名”分为两起,第一起“派拨庄浪所有500名兵,补拨凉州上三旗九牛录900余名兵、正红旗蒙古牛录90余名兵”。其中,“庄浪八旗,每旗60余名兵,两旗合编一队,共编4队;凉州十牛录兵,每牛录各编一队,通共编14队”,并派遣庄浪城守尉1员、防御4员、骁骑校4名,凉州革职副都统1员、协领2员、佐领10员、防御10员、骁骑校10员,管带各队兵丁。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八月二十日起,每隔一日起程一队,至九月十六日,第一起14队官兵均已携眷起程毕。途经甘州、肃州、安西州、哈密、辟展、吐鲁番等地,于当年十月十七日至十一月十六日间,陆续抵达乌鲁木齐。第二起移驻乌鲁木齐的八旗官兵都是凉州的驻防官兵,共有14个牛录,1500余名兵,每牛录编为一队,共编14队,派遣副都统1员、协领3员、佐领14员、防御14员、骁骑校14员等官员管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五月二十一日起,每隔一日起程一队,至六月初六日,第二起14队官兵均已携眷起程毕。②途经甘州、肃州、安西州、哈密、巴里坤、古城等地,于当年七月十九日至八二十二日间,陆续抵达乌鲁木齐。   以上两起28队由甘肃凉州、庄浪移驻乌鲁木齐的满洲八旗、蒙古官兵计3300余名。这些官兵皆为携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